第一百零八章 容克VS文官+資本(3 / 3)

總參謀長毛奇反駁道:“當然不是白白割讓,我們可以和奧地利進行利益交換,現在我們需要維也納的支持,至少是默許……”

……

看著爭執不休的眾人,畫風非常的不和諧。軍方主張妥協,政府主張強硬,怎麼看都像是搞顛倒了。

確實是搞顛倒了,最初主張妥協的是政府文官們,軍方主張強硬應對。但是隨著局勢的變化,這種情況發生了逆轉。

實際上,這隻是柏林政府權利鬥爭的延續。現在文官派係在政府權利鬥爭中處於了絕對劣勢,決策權落入了軍方手中,他們不甘心失敗自然要搞事情了。

在權利麵前,很多底線都不存在了。文官派係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一旦倫敦談判結束,軍方攜大勝俄國之威,在政府中的話語權還會進一步提高。

勝卷在握的軍方自然主張求穩了,至於割地帶來的後遺症,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嚴重。

割地也要看怎麼個割法,隻要操作得到損失都在控製範圍內。現在普魯士王國缺少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口,尤其是缺少德意誌人。

東普魯士地區空了,急需民眾填充,新占領區也需要移民穩固地方。把割讓土地上的人口、財務全部打包帶走,丟一塊白地奧地利就行了。

這同樣是履行了約定,還讓維也納政府沒有話。當初的約定隻是割讓西裏西亞地區,可並沒有約定要包括上麵的人口、財產。

如果想要搞事情,還可以留下一部分民眾,把當地的所有產業都轉移到這些人名下,然後來一個非暴力不合作。

在這個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社會,法律文在哪裏寫著,人家通過合法手段不合作,維也納政府也無能為力。

當然,這個無能為力隻是短時間的。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一旦丟掉了節操,很多辦法都可以解決問題。

軍方立場轉變還有一個不能的理由,就是容克貴族們需要勞動力給他們耕種土地。這個年代機械化程度還不高,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一點兒也不。

東普魯士地區是容克貴族的大本營,現在人都走了,他們找不到足夠的勞動力恢複生產。

還有新占領區,很多土地也會通過戰後封賞落入容克貴族們的手中,這些土地也需要勞動力耕種。

如果沒有來自於本土的民眾,全部使用當地人耕種,光語言溝通就是一個大問題。

而且貴族統治地方也是需要根基的,當地人反抗起來了,他們也需要進行鎮壓,沒有自己人怎麼行呢?

西裏西亞地區是從奧地利手中奪取的,這裏以工業為主,資本家們的實力更加強大,就算是丟了容克貴族也沒有損失。

普屬薩克森地區也差不多,經濟發展的很不錯,但是加入普魯士王國時間太短,不是容克貴族們的基本盤。

文官派係就不一樣了,為了和軍方抗衡,他們不得不和國內的資本家結盟。作為資產階級在政府中的利益代言人,現在自然要保護資產階級的利益了。

理論上,把人口財產都轉移了,普魯士王國的損失可以降到最低。普通民眾也可以獲得政府補償,看上去似乎還不錯。

唯獨資本家們的利益無法保障,工廠不是什麼地方都可以建造的,就算是所有條件都滿足了,換個地區後他們又要重新經營人脈關係、銷售網絡。

這不是政府那點兒補償款所能夠彌補的,在這個變局的過程中,他們有很大可能被別人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