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3月,奧地利在普奧邊界進行了聲勢浩大的軍事演習,令普魯士人心驚膽戰。
剛剛打完普俄戰爭,他們正忙著舔傷口,可沒有再來一次普奧戰爭的勇氣。
這個時候要是打起來了,不但前麵的所有戰果要吐出去,就連自保都很難做到。
柏林王宮中,外交大臣麥克凱特道:“奧地利人這是在示威,他們不會在這個時期挑起戰爭的。
一旦戰爭爆發,俄國人肯定會繼續這場戰爭,沙皇政府隻要跟在後麵打醬油,就可以收回波蘭和波羅地海地區。
這不是維也納政府想要看到的,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帝國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俄奧同盟隻是因為利益暫時存在的,他們遲早會為了歐洲霸權而對上。
還有現在國際局勢,維也納政府不可能不考慮。歐洲各國都不想看到一個霸道的奧地利,這個時候挑起戰爭,他們會陷入孤立狀態。
如果戰爭爆發後,法國人對萊茵蘭地區下手,維也納政府是幹涉、還是不幹涉?
幹涉的話,很可能就會讓法奧兩國全麵戰爭爆發;不幹涉的話,他們又怎麼以德意誌地區領導者自居?”
真正無所畏懼的理由,麥克凱特沒有出來。打肯定是打不贏的,普魯士王國現在已經是精疲力盡。
可是隻要柏林政府夠不要臉,還是有機會坑奧地利一把,逆轉現在的被動狀態。
一旦法國人入侵萊茵蘭地區,普魯士政府可以直接認輸,並且加入新神聖羅馬帝國,要求奧地利保衛德意誌地區領土完整。
法奧戰爭就這麼引爆了,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如果法國人占據了上風,或者是戰爭陷入了僵持狀態,他們還可以再次倒戈。
不要懷疑政客們的節操,隻要利益足夠大,沒有什麼幹不出來的。
普魯士王國的支柱是容克貴族,這個階層維也納政府就算是想要收買,也出不起收買的價錢。
私底下雙方早就有過接觸了,如果弗朗茨願意妥協的話,德意誌地區隨時都可以統一。
容克貴族們反對加入新神聖羅馬帝國隻是為了利益。如果普魯士可以取得和奧地利同等的地位,並且保障他們的利益,那麼大家隨時可以合並。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要是妥協了,新神聖羅馬帝國又分裂了。
一個帝國隻能有一個核心,如果變成了兩個,那麼就變成了普魯士帶著一群邦國在帝國中和奧地利對抗。
從一開始,弗朗茨就做出了決定——邦國的權利必須要受到約束。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他才收回了外交權、鑄幣權、軍隊指揮權和部分財政權,怎麼可能再次交出去呢?
陸海軍大臣羅恩質疑道:“這隻是你一廂情願的猜測,並不代表維也納政府的立場。
況且,奧地利成為德意誌地區的領導者靠的是實力,並不是所謂的民意。他們是先有了實力,然後才獲得了民眾的支持。
民族主義影響力確實很大,但這還不足以左右維也納政府的決策。用萊茵蘭地區換取對德意誌的統一,對奧地利人來,不算吃虧吧?
要知道,奧地利對我們一直都很忌憚,德意誌地區的眾多邦國中,隻有我們也威脅到他們的實力。”
作為軍方代表,羅恩是武力至上的推崇者。這是普魯士王國的國情決定的,大家都被成為了武力至上的擁護者。
對奧地利的影響力,羅恩並不看重。在他看來,實力才是第一位的。現在奧地利有足夠的實力,別的問題都不算什麼。
隻要能夠統一德意誌地區,萊茵蘭地區丟了也就丟了,大不了被民眾罵幾句。未來隻要收了回來,這些問題都可以洗白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