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東戰爭中,俄國人給奧地利又貢獻了大量的金銀,增加了奧地利政府的金銀儲備。
在新神聖羅馬帝國的金銀儲備中,奧地利政府就占據了百分之九十的份額,自然就提高了國內的黃金儲備量。
這些黃金看上去很多,實際上進行金本位改革過後,也僅僅隻夠前期使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這個儲備金還需要繼續增加。
這個年代的黃金總量有限,各國實施金本位改革前,大部分黃金都以奢侈品的形式在民間保存。
聽到這個好消息,主張進行金本位改革奧地利代表於爾根開口道:“我們的黃金儲備量已經不少了,如果現在進行金本位改革,還可以在民間收購黃金。
目前各國大都是實行的金銀本位製度,我們提前進行金本位改革,還可以趁機用白銀兌換一批黃金回來。
一旦各國都開始貨幣本位改革了,喪失了貨幣地位的白銀,價格勢必要發生大跌,最後估計連現在三分之一的價值都保不住。
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穩定幣值至關重要,英國人最先踏出鄰一步,如果我們不跟上的話,後麵就要吃虧了。”
金本位製度本來就是英國人提出來的,早在1823年英國人就開始搞金本位了,他們擁有足夠的海外殖民地,從殖民地上開采出來的黃金足以支撐他們實施金本位。
這一點歐洲大部分國家都無法做到,盡管大家知道金本位的好處,在沒有足夠的黃金儲備下,都不敢冒然跟進。
金銀複位本位製度就是黃金儲備不足情況下的代替品,如果新神聖羅馬帝國進入金本位時代,那麼同樣也繞不開這個話題。
法蘭克福代表漢斯搖了搖頭:“貨幣改革事關重大,一步踏出去再想要收回來,付出的代價就不是一星半點兒了。
就算是現在我們在國際市場上掃貨,能夠獲得的黃金數量也有限,能夠兌換個百八十噸回來,就非常不容易了。
金本位製度建立了,前期的我們可以支撐。但是在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是更久,當我們發現黃金儲備不足的時候,又該怎麼辦?”
聽了漢斯的解釋,弗朗茨總算是明白了為什麼他們會堅決反對金本位改革了,歸根結底還是黃金儲備不足。
新神聖羅馬帝國的發展速度很快,既然經濟發展了,那麼市場上需要的貨幣流通量自然也就增加了。
在這個年代增加貨幣流通量可不僅僅是印票子就行了,還必須要有足夠的儲備金,或者是要有足夠多的金銀放在那裏,讓民眾們對政府的信譽放心。
從殖民地獲得黃金,這個念頭在弗朗茨的腦海中一出現,就變得揮之不去。
這是最有效也最靠譜的辦法,南非的金礦最多,可惜英國人已經占領了沿海地區,除非能夠從內陸繞過去,不然就隻能遙望。
這種不靠譜的辦法,弗朗茨想想就打消了。非洲內陸地區可不好混,那是真正的蠻荒之地。
就算是打通了交通,最後開發出金礦來,還要遭到歐洲各國的爭奪。奧地利不是大英帝國,可沒有能力從海上切斷大家加入分贓。
弗朗茨可不想替他人做嫁衣,花費大代價投入了大本錢,最後大家一起來瓜分,搞不好奧地利成本都收不回來。
再次思考其它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