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國內工商業的增長速度,我們每年至少需要增加十幾二十噸的黃金儲備,才能夠發行足夠的貨幣,保障經濟的正常運校
而目前新神聖羅馬帝國每年的黃金產量,僅僅隻能滿足四分之一,剩下的缺口怎麼補足?
靠對外貿易,從國際市場上收購黃金麼?
近東戰爭已經結束了,這種戰爭財的機會一去不複返,在國際貿易中要獲得這麼大的順差,幾乎是不可能的。
為了保障國內經濟的發展,繼續實施目前的複位本位製度,才是最適合我們的。”
按照現在奧地利的幣值折算,這意味著年貿易順差要達到一千四百萬盾,顯然這隻是理想數字。
實際上,想要兌換成黃金運回本土,用來當做發行貨幣的儲備金,這個難度會更大。
巴伐利亞代表榮格勒反對道:“漢斯先生,你太多慮了。黃金產量不足,又不是沒有辦法解決。
既然廢除了金銀混合本位,我們儲備大量的白銀就不需要了,完全可以拿著這些白銀到國際市場上購買黃金。
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複位本位製度,用白銀兌換黃金幾乎不存在任何障礙。
實在不行,我們還可以放大杠杆比例,隻要政府的信譽可以保障,國際貿易中不出現逆差,造成黃金外流,通貨膨脹就不會發生。
無論是金本位還複位本位,歸根結底最後都是靠信譽,政府要是沒有足夠的信譽,除非直接使用金銀當貨幣。
況且,複位本位製度並不是那麼美好。表麵上來看多了白銀做儲備金,我們可以印發更多的鈔票。
可實際上,我們都清楚金銀比價隨時都在發生變化。一座新的金礦、銀礦發現,就足以改變市場上的金銀比價,從而給貨幣市場帶來強烈的波動。
在複位本位製度下,貨幣市場時常發生波動,隨時可能發生的幣值變化,嚴重影響到了國內商業貿易的發展。”
兩人幾乎把兩種本位製度的優劣都了出來,如果有足夠的黃金儲備,自然是金本位占優勢。
反之,就隻能湊合著用金銀複位本位了。信用本位考都不用考慮,這個年代根本就行不通。
國際貿易結算的時候,好好金銀結算方式不用,誰會認“信用”啊?
總不能用單純的銀本位吧?誰都知道目前世界上的白銀產量逐年增加,金銀兌換比例呈下跌趨勢。
如果采用銀本位製度,貨幣市場是穩定了,不過是穩定的處於長期貶值狀態。
現在這個速度還不怎麼快,到了19世紀末期,越來越多的銀礦被發現,到時候貨幣還不血崩?
薩克森代表弗蘭克開口問道:“諸位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是不是要搞清楚,現在政府手中有多少金銀儲備?”
“新神聖羅馬帝國中央政府加上地方政府,黃金儲備總量是382.6噸,白銀儲備總量是8728.9噸。”財政大臣卡爾回答道
這個數字有些出乎眾饒意料,很多人都不知道新神聖羅馬帝國居然已經有這麼多黃金儲備了。
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自從弗朗茨繼位過後,奧地利政府就下意識的開始增加黃金儲備。
具體來就是對外結算的時候,盡可能的減少黃金支出,改由白銀支付。反正金銀複位本位製度下,各國政府對黃金白銀的態度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