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等二三十年之後,奧地利再祭出“重建神羅——和平統一”的大旗,估計還真有成功的可能。
“這就不清楚了,反正總要有缺領頭羊,不然這項計劃就成功了,到時候普魯士政府再想反對要付出的代價就大了。
現在就看哪個倒黴蛋被他們忽悠了,反正是誰站出來反對,未來誰就要被民族主義分子敵視。”梅特涅分析道
弗朗茨想了想:“最好可以是巴伐利亞,我們需要巴伐利亞政府站出來反對,這是適合我們的選擇。”
梅特涅分析道:“陛下,要巴伐利亞中招,我們也必須要親自推一把,估計普魯士人也想推巴伐利亞王國當出頭鳥。
作為聯邦的第三大國,隻有他們的影響力才夠大,能夠讓大家集體響應。
如果巴伐利亞政府想要獲得邦國的支持,那麼這就是一個機會,如果成功的話,他們就成為諒意誌邦國的領頭羊。”
……
奧地利政府正在討論,用什麼辦法引巴伐利亞王國入坑,遠在千裏之外的聖泵堡,沙皇政府也在討論後麵的戰略。
索非亞戰役結束了,第二次保加利亞會戰進入了新的階段,這個時候他們又兩種選擇:
要麼集中兵力往斯利文地區打,要麼先占領科索沃、馬其頓地區和黑山、希臘兩國會師。
財政大臣阿瑞斯坦利羅德提議道:“陛下,先攻克斯利文地區,掃清前往君士坦丁堡地區的障礙,一鼓作氣攻陷君士坦丁堡,到時候英法就不得不退兵了。”
這是速戰速決的打法,從財政上來,這是花費最贏得戰爭的辦法。
前提條件是能夠打贏,如果輸了自然是一切休提,高收益也伴隨著高風險。
外交大臣卡爾-渥賽爾反對道:“不行,現在索非亞戰役剛剛結束,前線的部隊急需修整,這個時候再打一次大決戰,前線的壓力太大。
不如先拿敵人實力薄弱的地方開刀,先把科索沃、馬其頓、色雷斯一帶給占領了,聯合黑山和希臘兩國,從敵饒側翼迂回進攻。
這些一來速度雖然慢了一點兒,可打的是順風仗,正好可以鍛煉一下新兵蛋子,盡快讓部隊恢複戰鬥力。”
看著財政大臣和外交大臣把話完了,陸軍大臣尷尬的發現,他居然沒有話了。
支持誰?這個問題可不好辦,沒有實施以前,誰知道哪一種戰略更靠譜,伊萬諾維奇從專業的角度上判斷理論上都可校
實際上迂回包抄戰亂看起來美妙,後勤估計能夠把人給拖死,總不能指望黑山和希臘提供後勤吧?
不然在占領這些地方的同時,俄軍還必須要分兵駐守,保證後勤運輸線暢通。
立即出兵大決戰,伊萬諾維奇也清楚,這太強人所難了。前線的軍隊已經疲倦了,要是再不修整戰鬥力就沒法保障了。
猶豫了一下,陸軍大臣伊萬諾維奇從專業的角度上分析道:“陛下,陸軍部建議調動新的部隊過去,換下來一部分傷亡慘重的部隊,把他們後撤到多瑙河流域修整,作為全軍的預備隊。
換防過後立即就和敵人進行決戰,現在英國遠征軍同樣是元氣大傷,我們隻要有兩個主力師就可以幹掉他們。
現在我們要和敵人拚時間,誰能夠更快的增援前線,誰就能夠贏得這次會戰的勝利。”
毫無疑問,他這是誰都不支持了。對於兩名業餘選手充當專業人士的做法,伊萬諾維奇是非常的不滿,隻不過惹不起兩個大潰
尼古拉一世是一名軍人,軍事素養怎麼樣姑且不論,基本常識他還是清楚的,自然明白伊萬諾維奇的建議要比前麵兩位要靠譜的多。
“把利沃夫地區的五個師掉上去,換下參加索非亞戰役的部隊,再調動莫斯科地區的八個師去替換斯利文前線損失慘重的部隊。
命令烏克蘭地區的部隊,嚴防敵惹陸,尤其是克裏米亞半島,不要讓敵人鑽了空子。”
“是,陛下。”伊萬諾維奇回答道
兵多的好處這個時候就體現了出來,俄國人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援軍。
可惜這個好處,在戰場上的體現就有些蒼白無力了。糟糕的交通運輸,製約了俄國饒兵力調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