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為了這場戲更逼真一些,早在幾年前奧地利內閣就開始了角色扮演,全歐洲都知道這幾位內閣大臣的政治立場。
費利克斯首相扮演的就是和平統一派,或者是重建神羅派。內閣中的支持者,就是財政大臣卡爾,他們兩人構成了奧地利“神羅派”的領袖。
同時,他們還是德意誌地區“神羅派”的領袖,目前至少有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的德意誌人支持,或者認同他們的政治理念。
梅特涅扮演的是反對派,這是他一貫以來的政治立場,全歐洲都是知道的。
不然維也納體係建立的時候,奧地利就應該選擇巴伐利亞王國,而不是經濟富裕倫巴第地區。
內閣中路易斯大公,就是梅特涅的支持者。他們旗幟宣明的宣稱:德意誌地區是不可能統一的,理由是各邦國獨立已久,歐洲各國都不會容忍德意誌統一。
為此,兩人常常被德意誌民族主義者罵的狗血淋頭。
因為輿論上的支持,目前費利克斯首相領導的“神羅派”,在奧地利政府中占據了優勢。
這個時候,費利克斯站出來鼓吹“重建神聖羅馬帝國”,沒有任何毛病。
聖誕節過後,費利克斯就在民眾們的歡送下,踏上了征途。
在德意誌民族主義者看來,這是邁出了統一的關鍵一步。
作為德意誌聯邦的老大,奧地利政府已經開始為統一而努力,這是曆史的轉折點。
不管談判結果怎麼樣,總之費利克斯一路走過,到處都有歡迎他的人群。
不是“神羅”這塊牌子受歡迎,實際上很多人都對解散的神羅帝國沒感覺。
可是他們想要德意誌地區統一,又不希望爆發戰爭,那麼“重建神聖羅馬帝國”就是最好的選擇,沒有之一。
“神羅派”能夠成為德意誌民族主義中的主流思想,隻是因為民眾們希望德意誌地區能夠和平統一,又被成為“和平統一派”。
可惜這些人並不能主宰德意誌地區,各邦國的主宰者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自身的利益。
……
柏林
腓特烈-威廉四世雖然支持統一運動,那隻是政治需要,並不意味著他願意為諒意誌的統一而犧牲自身的利益。
普魯士王國一直追求的德意誌統一,都是把奧地利排除在外的,無法達到這一目的,這個統一對他們來就是毫無價值。
曆史上腓特烈-威廉四世就以“三王同盟”為核心,企圖利用愛爾福特聯盟議會將奧地利排除在外。
這也是德意誌思想的政治主張,排除奧地利的原因非常簡單:聯統奧地利的德意誌帝國太龐大,大到歐洲各國都無法忍受的地步。
當然這隻是理由之一,還有很多條理由,比如:奧地利國內的其它民族太多,會破壞德意誌民族的純潔性……
約瑟夫-馮-拉多維茨首相嚴肅的:“奧地利饒野心已經暴露出來了,結合現在的國際形勢,他們很有可能是獲得了俄國饒支持。
我們一直都在猜測的俄奧密約,恐怕就是奧地利支持俄國人吞並奧斯曼帝國,換取俄國人支持他們重建神聖羅馬帝國。
不得不,奧地利人夠狠,與虎謀皮的事情也敢做。現在他們選了一個好時候,英法和俄國人已經宣戰了,被牽製住了大量的精力。
如果要幹涉德意誌地區,就必須要放任俄國人吞並奧斯曼帝國,拿破侖三世或許會優先幹涉中歐,可是倫敦政府肯定會猶豫。
如果奧地利政府能夠靠外交手段把德意誌地區統一起來,那怕隻是名義上的統一,法國人也不敢輕舉妄動。”
俄國人吞並奧斯曼帝國,法國人損失的隻是在近東地區和埃及的利益,在地中海法國海軍還是可以壓製住俄國人。
英國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損失的可不僅僅是地中海的利益。用帕麥斯頓的話:如果不能把俄國炔在巴爾幹半島,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把他們擋在印度河流域。
一旦讓俄國人吞並奧斯曼帝國,波斯是無法阻擋俄國人腳步的,這意味著印度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