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道德(1)(3 / 3)

杉杉1990年出生,2007年開始出來打工,一直都是在蘇州。2011年6月9日,我和杉杉聊天。杉杉告訴我,她最開始在一個親戚開的小廠裏打工,廠裏有二十來個工人,所有人都沒有社保,所有人每天都上十個甚至十一個小時。老板,也就是她親戚,還拖欠工資。下麵是我們的一段對話:

問:你覺得老板講良心嗎?

杉杉:我以前在一個親戚開的廠裏上班,我喊老板的爸爸為爺爺,還是比較近的親戚。他完全沒有把我當親戚看待,做事做錯了他會罵,然後工資還不給結清,還不給我交社保,每天工作時間十個小時,每周上六休一的那種,我覺得很多都是違法了,已經侵害了我的權力了。

問:他對所有工人都那樣,並不是針對你吧?

杉杉:對。廠裏其他人說我是皇親國戚,就是說我是老板的親戚,但是實際上老板也沒有把我當他親戚。對親戚就不要那麼狠嗎。

問:對別人怎麼樣沒有關係是嗎?

杉杉:對別人?這方麵我沒有去想。我就是覺得他是我的親戚和長輩,他應該照顧我。他後來還拖欠工資,我就不幹了。看在親戚麵上,我沒有去告他。我就是覺得我不幹了,他再侵害別人和我也沒有關係了。

和杉杉的對話給我的體會是這樣的:

(1)和杉杉的聊天中,她對親戚抱怨的原因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抱怨的不是她親戚的行為本身,而是她親戚沒有區別對待她。我們假想一下,如果杉杉的親戚對她有別於其他工人,沒有罵她、沒有克扣她的工資,那麼杉杉是不是就不會抱怨了?

(2)很多時候,我們隻在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才會抱怨,也就是說,在不公平甚至違法的社會現象麵前,隻要事不關己,很多人的態度是就是視而不見、聽而未聞、滿不在乎。其實這樣的道德水平最後會傷害很多人,也會傷害到自己。杉杉告訴我,她後來去了其他的工廠,她繼續遇到各種各樣不公平的待遇,她感覺對未來非常迷茫。

(3)工人的道德水平將最終決定老板的道德水平。

(4)前麵我講道德分成了三個層次。當我們隻關心第一道德,而不關心第二道德和第三道德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第一道德都無法保證了。

二、工友的道德選擇

“那個工作太沒良心了,就不繼續做了!”-和工友趙恒平聊天

從趙恒平的故事裏(故事詳見第一編的第一章的“工作很不穩定”一節),我們很清楚地知道什麼是沒有良心,那就是:欺騙顧客是沒有良心的。很多時候,定義一個概念是很難的,但是當我們拿出一個實例的時候,就很容易理解。2010年6月24日,我在北京訪談了趙恒平。趙恒平的話給了我下麵的思考:

*趙恒平說,賣商業保險不是人幹的,因為其實就是內行人騙外行人。是什麼原因讓“欺騙顧客”成了整個行業的潛規則呢?

*我認為那些靠欺騙賣出保險的人違反了我所說的“第二道德”。一個人如果快餓死了而偷了別人的吃的,沒有人會去譴責;但是一個人如果為了自己的富裕而騙了別人是違反道德的。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自己和我們的社會是否譴責這樣的一種不道德?

*趙恒平自己沒有辦法繼續去騙人,所以他自己選擇離開。他的選擇不是社會要求的,而是自己良心的趨勢。

“商人就是利益最大化”-和工友陳若水交流

我們不能掉進一些迷惑人的話語陷阱裏。改革開放給社會帶來了財富,給很多行業帶來了商機,這些是好事。改革開放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包括商人為了牟利不擇手段,所以人們會發出“商人就是利益最大化”的感歎。但是問題其實不在商人和商業活動本身,而是商業規範和商業道德的問題。

2010年7月1日,我訪談了當時在深圳工作的陳若水。若水是湖南株洲人,1980年出生,初中畢業。家裏5口人,爸爸媽媽在農村老家,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也在外麵打工。若水1997年開始外出打工,在廣州、深圳和東莞等地打工有十多年了。

下麵是若水講的他做豆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