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一漲就什麼都漲了,所以漲了和沒有漲沒有什麼區別。現在我們在外麵掙錢多不容易呀,我們都想掙一點錢帶回家。蘇州這邊的人不會意識到我們在外麵打工有多難,我們工資一漲,然後房租就拚命地往上漲,往上翻一番。2009年我剛到蘇州來的時候,我住的是閣樓,100塊錢一個月,後來我們工資漲到960元的時候,房東馬上給我漲了40塊錢房租,成了140一個月,聽說現在我原來住的那個閣樓是兩百塊錢一個月了。現在的房租大概都是260元左右了。
“而且電費也會漲,我交8毛一度電,房東賺一點點;有的房東要1塊;有的可能不賺,給你6到7毛一度電。
“去年(2010年)年前我幹洗一件衣服10塊錢,然後過年回來我再去洗就是15塊一件,一漲就是5塊錢,真讓人受不了。
“漲價漲得太厲害了,還有蔬菜和肉也漲價了。雞蛋以前是兩塊多錢一斤,去年是三塊六、三塊八,現在(2011年6月)是四塊五。麵條以前買一卷一塊錢,現在是兩塊三、兩塊四,漲了一倍多。米的話,以前一塊多錢一斤,現在是兩塊多錢一斤。以前五升的色拉油是十幾塊錢,現在都是二十幾、三十幾元。
“我跟我男朋友聊天,我說工資才漲一百多,物價跟著就漲,還不如不漲工資,跟以前那樣。他說不是的,你基本工資漲了,加班費就跟著漲了。我說那也不行,物價還是漲得讓人受不了。”
可以這樣歸納歡歡上麵所說的話:
*談到對未來的看法的時候,歡歡開始是樂觀的,覺得將來自己可以過上小康的生活。
*但是,後來當談到房子的時候,歡歡是悲觀的,因為肯定在蘇州買不起房子,隻能在老家買房子。再一想,現在如果不回去就不想在老家買房子。最後一想,也許到50歲60歲以後才能回老家吧。這樣一想,小康生活的第一標準住房就達不到。
*歡歡對物價上漲和工資跟不上物價的上漲有很大的不滿。收入跟不上物價的上漲是對消費者最大的不公平。
三、一些工友認為社會不公平是正常的/合理的
在工友的訪談和座談中,如果按照工友認為“社會是不公平的”到“社會是公平的”的由強到弱來歸納,可以有以下幾個分類:
*認為社會非常不公平,工人和老板是階級矛盾,隻有通過鬥爭才能實現公平;
*認為社會不公平,但是認為現在和過去相比,社會還是進步了,不能要求社會進步太快;
*社會是不公平,但是這很正常,所以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心態調節好了,就不覺得不公平了;
*認為社會不公平,但是認為不公平本身才公平,因為社會的進步就要靠社會不公平來實現。
記得在一次講座中,李昌平老師說了這樣一句話:“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人民的認識水平和認識程度決定國家的現狀和發展方向。如果我們大多數工友認同現狀,或者對現狀抱著不做為的心態,那麼打工者社會經濟地位就不會提高或者提高得很慢;反之,則不然。同時,人和社會的複雜性也決定了社會的變化雖然有突發性,但是更多的是漸進性。
2011年6月14日,我和20位工友就社會公平問題進行了座談。這個座談的過程和結果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和教育。開始的討論設計是想和工友們列舉和討論“社會不公平的現象和我們的體會”的。結果變成了對“社會到底公平不公平”的辯論。20位工友中,大概有10位的主要觀點是:社會是不公平的,但是這是正常的;有5位工友認為沒有什麼不公平,而且認為社會不公平是合理的,就應該這樣;大概隻有5位工友認為社會不公平,而且這很不合理。討論過程中非常糟糕的是,我這個本來應該處於引導和相對中立狀態的主持人變成了主辯方,和在場大多數工友進行辯論。從主持的角度,我很失敗;從學習的角度,這次討論給我很大的教育。
下麵是座談會上工友認為“社會不公平是正常的/合理的”的話語:
*不勞不食、有勞有食、多勞多食;
*因為有競爭,就有了貧富、等級的差距;競爭越大社會才能發展越快;不能因為有差距就抱怨社會的不公;社會是公平的;
*社會即人,人即社會;社會是在不公平中產出,在不公平中活躍,在不公平中競爭;不公平也是一種激勵,是自然法則的一例;不公平的社會會一直延續,何止千秋萬代。請勿妄想改變;
*自己賺的錢自己支配;
*坐公交車價格一樣;
*現在社會讓一些無家可歸的孩子有了家,對一些殘疾人有一些補貼;
*心態好!一切皆好!公平不是賞賜、不是索取;一切的公平源於自我!我公平社會即公平;
*社會是公平的,不要想著不公平。
貧富差距是競爭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