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產業轉移與新工人的出路(3 / 3)

二、返鄉不是回農村

“返鄉”這個詞在被使用的時候有很多概念上的混淆,往往閱讀了上下文以後才可以明白在那個語境下這個詞指的是什麼。在春節前後,會有很多關於返鄉的報道,這個“返鄉”指的是打工者回老家過春節和親人團聚,所以這個返鄉是“短暫的回老家”。當談到返鄉創業的時候,這個“返鄉”指的就是“相對長期穩定的在家鄉工作和生活”了,當然,我們也知道很多返鄉創業的打工者因為創業失敗又重新進入打工者的行列,但是在詞語的意思上,“春節返鄉”和“返鄉創業”中的“返鄉”區別很大。金融危機期間,有很多關於打工者“返鄉潮”的報道,這個時候這個詞的意思是模糊和混淆的。

這裏想強調指出的是,當打工者不是春節期間短期回老家探親、而是相對長期穩定返鄉的時候,這個“返鄉”並不是要回農村,而是回到家鄉的鎮上、縣上、市裏!再清楚一些就是:返鄉不是回農村去務農!

這裏,我們又麵臨一個詞彙的尷尬,到底這個“鄉”指的是“鄉下”還是“家鄉”?在我們漢語詞彙中,家鄉可以指城市也可以指農村,它指的是我們出生和長大的地方。所以說“返鄉”說的是“返回家鄉”還是“返回鄉下”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另外,當我們說“家鄉”或者“老家”的時候,概念也很混淆。比如我們可以聽到人說:我們是東北老鄉,這一下子就把三個省的城鄉的人都包括進去了;我們可以說我們是貴州老鄉,這也包括了貴州省的城鄉的人;我們聽人說:我們是一個村子的老鄉;等等。可以發現,雖然這兩個詞的地理區域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是這兩個詞不歧視農村,而且涵蓋的是大的區域範圍。所以說,我們就有必要指出,當工友說將來想“回家鄉”/“回老家”的時候,指的大多是“回老家的城鎮”而不是“回老家的鄉下”。

回家鄉是很多打工者的想法。前麵提到了焦作市郇封鎮小文案村剛剛返鄉的小吳夫婦,他們計劃在家旁邊的大用公司找工作。很多打工者仍在離家鄉很遠的地方打工,但是這些工友多多少少都有回家鄉的念頭。

2010年7月2日我訪談了當時在北京工作的黃晴。她是河南省蘭考縣人,村子離縣城隻有一公裏遠。她1989年出生的。她告訴我:“我們那最近這兩年變化挺大的。因為離縣城近,所以都能找到一些工作。婦女生完孩子們等孩子們大點了可以去幼兒園以後,就可以出去找工作了,可以去超市啊、酒店啊工作。我們那現在工廠也很多,有食品廠、製衣廠、家具廠、紡紗廠什麼的。很多婦女都在那裏工作,現在一個月能拿到七八百、八九百塊錢。就是離家近嘛,每天都可以回家,很方便的。”

2010年11月14日我訪談了在東莞工作的何玉清,她老家是貴州的,丈夫老家在重慶市奉節縣青龍鎮紅陽村。她25歲,初二的時候輟學了,18歲開始出來打工。她告訴我:“去年(2009年)在(青龍)鎮上買房了,我打算房子裝修好了之後,回去一個人帶小孩,讓小孩在鎮上上小學。也想過把孩子接到(東莞)這裏來上學,但是這裏的費用實在太高了。未來的打算主要看經濟狀況,如果現在有錢的話,現在就可以回去了,主要是想有一些本錢,這樣就可以在家裏做生意。房子底下是門市,樓上就是套房。青龍鎮是一個小鎮,主要是農業,沒有任何工業,到縣城還需要三個小時左右的路程。這種情況的話做生意也難賺錢。”

產業轉移的目標決定了打工者是否可以走上返鄉之路。如果產業轉移繼續遵循資本的邏輯,繼續以犧牲打工者的利益為代價,讓部分打工者的返鄉隻是無奈之舉和被動選擇,那麼打工者和中國整體發展都問題重重。在訪談和考察過程中,我並沒有關注產業轉移的問題,因此這裏的敘述非常簡短。在訪談中聽到很多工友返鄉的夢想,在閱讀資料裏又看到很多關於產業轉移的報道,因此,在這裏加上了這部分的內容。非常希望關注這個問題的工人和學者能夠關注產業轉移對打工者的影響,並希望中國的產業轉移和整體發展能夠逐步走上以人為本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