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產業轉移與新工人的出路(1 / 3)

沿海的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經濟發展,帶動了史無前例的從農村到城市的移民。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給來自農村的人口帶來了移民的機會,但是還沒有為新工人在城市安居樂業提供足夠的製度安排。

沿海改革開放30年以後,中國開始了產業轉移的步伐。產業轉移的目的地很多是勞務輸出的大省。絕大多數打工者都夢想有一天回到家鄉生活和發展,因此從表麵上看,產業轉移對打工者實現夢想是有利的,但是現實發展會不會是這個結果呢?

閱讀了眾多的關於產業轉移的文章和資料,印象深刻的有這麼幾點:

(1)所有資料都說:產業轉移好,而且是一種必然

(2)產業轉移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3)還沒有見到談產業轉移對打工者影響的文章或者分析

產業轉移是資本的邏輯。我不反對資本,但是我認為社會不能按照資本的邏輯去運轉,因為資本的邏輯也許會帶來工業、工廠和工人,但是不會帶來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事實告訴我們,第三次產業轉移是中國向世界資本讓利,而這一次國內產業轉移是內地向世界和沿海資本讓利。

在這裏我之所以把產業轉移和新工人的出路聯係起來是因為:打工者都有返鄉的念頭,但是他/她們返鄉並不是要回到村子裏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在工業、商業和服務行業就業。而產業轉移是提供打工者實現返鄉夢想的機會。但是,這個夢想是否可以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產業轉移戰略的目標是否和打工者的返鄉目標相吻合。

一、產業轉移對農村和打工者的影響

1、產業轉移的大背景

據總結,從“二戰”後到現在的六十年中,世界經曆了三次大的產業轉移,第一次成就了日本,第二次成就了“亞洲四小龍”,而第三次使中國成為了世界的加工廠。有人說,中國現在正在進行的從沿海到內地的產業轉移是世界的第四次產業轉移。

據吉守斌129測算,我國沿海10個省市集中了全國加工貿易的97.4%,到2010年,僅粵、滬、浙、閩4省需要轉出的產業產值就將達14000億元。目前我國30萬家外資企業70%從事加工貿易業務,國內機電產品出口的7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90%都是加工貿易方式。

產業轉移是資本謀求低成本高利潤的必然趨勢。據曲建130分析,如果把中國人工工資平均水平設為1,我國東部的人力工資水平約到達1.31,西部地區是0.91;我們內陸地區一般勞動力工資在1000元左右,沿海地區在1400元左右。當然工資隻是成本的重要的一部分,企業在投資和轉移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工資還要考慮其他成本。

為了促進產業轉移,從2007年到現在,商務部已經先後認定了三批“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2007年11月22日,商務部、國家開發銀行聯合發布了《關於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意見》中明確,國家開發銀行對獲得批準的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將提供中長期貸款、短期貸款和技術援助貸款,對進入承接地的重點項目將提供優惠貸款條件,給予10%以內的利率下浮131。

2、河南焦作人受益於地方產業的發展

在重點訪談的5個村子裏,幾乎沒有人直接受益於國家產業轉移扶持政策。河南省北大段村位於河南焦作市,而焦作市在2007年4月被商務部確定為產業轉移重點承接地之一132。從對焦作的走訪來看,當地工業區周邊的的村落受益於開發區的就業機會,很多人就近就業而不需要去沿海打工,剛從沿海打工回來的小吳告訴我,他願意接受低於沿海一半的工資而選擇在離家近的地方工作。

2010年8月,我走訪了焦作市修武縣郇封鎮小文案村和焦作市武陟縣謝旗營鎮北大段村。這兩個鎮雖然地處不同的縣但是地理位置是相鄰的,因此小文案村和北大段村的距離不是很遠,大概有20公裏的距離。在農戶走訪中發現,兩個村子的發展狀況和外出打工的情況很不相同。在北大段村,有400多戶,1800多人;勞動力有800多。外出打工的有300多人,在附近打工的有300多人;很多人去很遠的地方打工,比如去東北等地做建築工;在小文案村,大概1000戶,4300多口人;這三五年才有人外出打工,以前沒有;去年(2009年)可能有90多個人外出打工,今年(2010)可能達到130多人;大多數人都就近打工。對比河南焦作和中國其他省份,如四川、貴州等地,河南就近就業的比例是很高的。

在小文案村了解到,鎮裏搞了一個工業開發區,還在建設中,但是已經有公司開始經營了。大用公司和一個酒精廠四年以前就在那裏落戶了。村長告訴我:“我們村最低有150人左右在大用公司上班,在酒精廠上班的也有一百幾十個人。開發區還在建一個紡紗廠,據說規模將是亞洲第二。這個項目已經開始了,現在在征收農地。”這個開發區離小文案村隻有1公裏遠,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這個村外出打工的人比較少了。而北大段村雖然離開發區隻有20公裏左右,但是從就近就業來講北大段村卻沒有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