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隔離的社會裏-這種隔離可以是指城鄉間、區域間或者國家間的-社會差異不會產生社會斷裂和精神臆化(本研究創造了“精神臆化”這個概念,意思是:一個人的身體和生活在一個地方,但是他的歸屬感和精神卻在另一個地方;一個人生活在一個空間裏,但是維持這種狀態的精神支柱卻在另一個空間裏;維持一個人現在狀態的動力來源於通過這個狀態不可能實現的一種臆想),因為人們是通過個人經曆的縱向對比來感受時代的變化和自身的變化。比如在農村,當我問50多歲60多歲的人對現在生活的感受的時候,得到的回答可以是:“現在好,交通好了;生活好了;也很自由,想種什麼莊稼就種什麼,想去什麼地方就可以去什麼地方。”。也可以得到這樣的回答:“過去大家平等,可以相信東西的質量和價格,現在什麼都不能相信了。”在這樣的回答裏,我們看到的是社會隨著時間變化所產生的變化及對個體的影響。
在人口高度流動而且持續流動的社會裏,人們通過即時和當下的橫向對比來感受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從而感到滿意或者不滿意。生活在城市中產階級住宅區裏的富人開著車、住在優雅的居所裏;同樣在這個社區裏還住著保姆、保潔、保安,他/她們提供各種服務,但是住在地下室或者擁擠簡陋的宿舍裏。這時候打工者的感受不是來自和農村老家的對比,而是來自和眼前這個生活環境中的人的對比。在同一個空間卻生活在巨大的差異中,這樣的社會差異直接產生社會的斷裂並導致處於不平等地位的人生活在分裂的狀態中,這是社會的症疾,而不是任何個人的問題。
孫立平教授在2002年提出“斷裂的社會”52這個概念,他指出:“一個斷裂的社會,並不是僅僅使社會斷裂成兩個部分,而是斷裂成多個部分。在斷裂的社會中,其不同的部分幾乎是處於完全不同的時代,他們之間也無法形成一個整體的社會。也就是說,整個社會是分裂的”。本章的前兩節描述和論述社會斷裂對打工群體的直接影響;後兩節論述的是為什麼社會斷裂導致打工者從物質生活到精神歸屬的迷失。
一、三代人三個世界-王開力一家人的故事
2011年11月15日,在東莞我們拜訪了王開力(父親)、冉明豔(母親)、王濤(兒子)一家人;2011年11月21日,在重慶奉節縣青龍鎮紅陽村我們拜訪了梁延青老人(王濤的祖母)。可以這樣歸納這一家的三代人:
第一代是純粹的農民:梁延青72歲了,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最遠隻去過鎮上,不習慣也不願意去城市生活。過去的一些年,她一直幫助照顧孩子的孩子。現在這麼大年齡了還在做力所能及的農活。
第二代是在夾在城鄉之間的一代:王開力和冉明豔有在農村生產生活的經曆,但是外出打工謀生已經是他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在農村老家的房子成了空屋。他們認為隻有老了幹不動了的那一天才會回到老家的空屋去養老。
第三代是迷失在城市之中的一代:王濤輟學後就外出打工了,沒有在農村生產和生活的經曆。他的工作是工業化的一部分,他的生活方式是娛樂和消費主義的一部分,他的發展夢想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在社會和個人各種條件的限製下,王濤意識到了自己實現城市發展之夢的艱難,但是這不會阻礙他繼續在城市打工和生活。
從上麵三代人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及生產方式對生活方式的影響:(1)農業生產在科技進步的幫助下進入了可以大幅度減少勞動力投入而獲得農業高產的時代(同時伴隨著環境汙染和食品安全危機),這就使得現在農業可以由少數人和老人來維持。(2)科技的創新、和人們對各種辦公用品、生活消費品需求的多樣化促進了工業化的發展,產生了工業區和龐大的工人群體,也製造了打工群體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也帶來了王開力一家三代人的巨大差異。
王開力的大家庭的整體情況
梁延青老人72歲,丈夫十多年前喝農藥自殺了,自殺的原因是因為生兒子的氣。他們有五個兒子,一個女兒。
大兒子就是王開力,46歲。外出打工以前在老家挖煤,一直幹了十來年。2004年煤礦倒閉了,所以才出外打工。梁延青老人幫老大家帶過小孩,就是說照顧過王濤。
二兒子44歲,去廣東打工一共有六七年了,現在他們一家人都在廣東惠州打工。二兒子剛出去打工的時候,梁延青老人也幫忙帶過他的兒子,前年二兒子的孩子不再讀書,也出去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