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期實踐,伊薩耶夫和他的設計師們能夠解決許多複雜的技術難題。以前,沒有人知道發動機在失重和高真空條件下將如何啟動,而伊薩耶夫能讓製動發動機裝置不問斷地工作,這就解決了宇宙飛船從軌道返回地麵的問題。
在航天發動機製造方麵,伊薩耶夫有一整套獨創的體係。他研製的發動機被用來校正自動行星際站的月球、火星和金星飛行的軌道。他的設計局製造了能保證飛抵月球的火箭返回地球的發動機,為“聯盟”號飛船設計的接近和校正裝置在實現人類曆史上“聯盟”號和“阿波羅”號首次太空聯合飛行的計劃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伊薩耶夫卒於1971年6月25日。他提出的設計思想奠定了研製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基礎。由於在這一領域的卓越貢獻,他榮獲蘇聯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以及列寧勳章和國家勳章。
米申
米申,1917年1月18日生於莫斯科州的奧列霍沃祖耶沃。1944年自莫斯科的奧爾忠尼啟則航空學院畢業。1957年由於他協助科羅廖夫組織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有功,被授予列寧勳章。
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鑒於蘇聯在人造衛星和載人飛船處於領先地位,發誓“必須在10年內將人送上月球,並保證其安全返回”。蘇聯為迎接挑戰,命令航天總設計師科羅廖夫提出具體建議,力爭趕在美國之前實現登月計劃。1965年,科羅廖夫統一協調全部工作,采用切洛勉設計的“質子”號運載火箭和科羅廖夫設計的TK-1,載人飛船來實現登月計劃。不久,由於科羅廖夫去世,米申接管了登月計劃。他全力以赴實施登月計劃,加班加點,廢寢忘食,力圖推進計劃的進度。
1966年1月31日,在科羅廖夫剛去世不久,“月球”9號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表麵實現了軟著陸,同年3月“月球”10號又順利進入月球軌道。此時,蘇聯聲稱要作載人月球飛行,不惜任何代價保持空間優勢形象,許多航天員都躍躍欲試,想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1967年,為了急於向“五一”節獻禮,於4月24日匆忙發射“聯盟”1號載人飛船,計劃在太空對兩艘載人飛船進行對接試驗,為登月作準備。但飛船一上天就出現故障,於是決定“聯盟”2號飛船中止載人上天飛行,“聯盟”1號飛船提前返回,但不幸的是在著陸前發生空難,航天員科馬羅夫由於主降落傘來不及打開而墜地犧牲。這無疑對米申的登月計劃是一個沉重打擊。
米申認識到,必須做好每一次試驗,不能操之過急,一步登天。接著,“聯盟”3號載人飛行成功,“聯盟”4號和“聯盟”5號兩艘飛船在軌道上完成對接,接下來是航天員別裏亞耶夫要乘“聯盟”號進行環月飛行。而1968年12月21日美國的“阿波羅”8號飛船載3名航天員完成了繞月飛行。蘇聯領導人要求科學家必須搶在美國人之前實現登月壯舉。這樣米申就隻能越過環月飛行的階段直接進行登月飛行。他明白,美國為此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而此時蘇聯才剛剛製造出H1登月火箭,而且尚未經過試驗。但為了遵照蘇聯領導人的命令,他隻好啟動登月計劃,進行H1運載火箭的試驗發射。1969年2月21日在拜科努爾發射場上,一枚長104米的H1火箭被推上空中,但70秒後發生爆炸而墜毀。蘇聯不甘心失敗,同年7月3日進行第二次發射試驗,H1火箭甚至還未離開發射台就爆炸了。欲速不達,蘇聯想在美國之前登上月球的計劃徹底破產了。
這一嚴重事故並沒有壓垮米申,他仍要實現蘇聯登月的夢想。1972年他提出了新的載人登月方案。這個方案就是研製H1-113M運載火箭-宇宙飛行器綜合體。它的主要內容包括:用兩枚H1火箭把載人月球飛船和製動火箭艙送人近地軌道,然後由各自所攜帶的助推火箭推動進入月球軌道,最後在月球軌道上實施對接。製動火箭艙的任務是使月球飛船從近月軌道減速和下降。在距離月球表麵一定高度時,載人月球飛船與製動艙分離,飛船通過發動機和著陸支架在月球上實施軟著陸。離開月球前,飛船先拋掉著陸裝置,借飛船亡的發動機啟動起飛,進入月球軌道後再返回地球。在這個方案中,除了繼續發展H1運載火箭外,還要研製一些新部件,如製動火箭艙用的4台液氫液氧發動機組成的高能火箭級。
但讓米申感到失望的是,在美國完成“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後,蘇聯的H1運載火箭在1971年6月21日和1972年11月23日兩次試驗發射又相繼失敗。蘇聯領導人對他的登月方案失去信心,並把注意力轉到了已成功發射的“禮炮”號空間站的載人飛行上,於是這個H1-113M登月方案因得不到經費的支持而流產了。
米申十分懷念給科羅廖夫當副手的日子。在米申眼裏,科羅廖夫是一個堅定的、有獨立思想的、目光遠大的人。如果科羅廖夫還活著,他的登月計劃恐怕不會落空。米申回憶說:“如果科羅廖夫能活得更長久,我們將在航天探索方麵取得更大的進展。這不僅在於科羅廖夫的能力、堅定和權威,而重要的是在他的領導下,我們會走自己的路並找到答案。後來,我們開始看美國人的,他們的成就使我們不知所措,我們把希望寄托在小而迅速的成功之上。從這當中,我們經受了磨煉,隻取得了宣傳優勢。”1989年米申在接受《真理報》記者的采訪時,他除了對過去的歲月進行追思外,還直率地對蘇聯航天事業成為政治宣傳所體現出來的政策不連續性表示了強烈不滿和尖銳批評。米申說:“我們本來應該有一個長期的太空探索計劃,但是很遺憾,我們曾接受很多孤立的指示,這些指示隻追求政治目的或企圖提高我們的威信。在赫魯曉夫領導時,這樣的事就開始了。這些指示催促我們不斷地向前冒進。”
米申在回憶登月汁劃失敗時不無傷感地說:“為它們奉獻了畢生年華的人們都掉下了悲傷的眼淚。”他被解職後到莫斯科航空學院任教,在航天教育和研究方麵不懈耕耘,培養了新一代航天專家,把他未完成的工作推向了一個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