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貝爾特利繼續由於戰爭中斷多年的火箭理論研究和實驗,並不遺餘力地進行建立航天學的工作。他領導創建了法國宇航學會。1927年6月8日,他在學會上作了題為《星際航行的可能性》的報告,引起熱烈反響。他在報告中首先對戈達德、奧伯特等人的開拓性貢獻作了科學評價,然後論述了火箭的運動理論、外層空間的環境、火箭的發射、火箭的過載、宇宙飛船的設計、運載生物和人的條件、太空飛行的重要意義等問題,還討論了火箭發動機各種燃料的性。能,展望了核發動機的前景。這幾乎涉及到航天技術的各個重要領域,全麵而係統地展示了貝爾特利的淵博學識和超群才華。

1930年,貝爾特利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寫成《航天學》一書,係統論述了火箭發動機、宇宙飛船和太空飛行的各個方麵的問題。這部專著被譽為航天百科全書,對航天學的建立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來蘇聯一位成就卓著的航天專家斯特恩費爾德,在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後寫的一封信中稱:“羅伯特·埃斯諾·貝爾特利的著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蘇聯科學家在自己的工作中,應用了他的航天理論。”

貝爾特利曾計算利用火箭發射幾噸重炸藥到幾百千米甚至幾千千米地方的可能性,並早就預見到,未來的大型火箭可能發展成大規模殺傷性武器。1928年5月20日,他起草了一份關於火箭武器的秘密報告,指出以現有的技術水平,完全可能製造成功噴氣速度在26千米每秒、射程在2260千米以上的火箭武器。他還特別分析了射程為600千米的火箭。1932年,他主持設計製造了一台發動機,並建造了一座小型試驗台,到1936年使發動機的推力達到2.94千牛,工作時間達到60秒,噴氣速度為2400千米每秒。這就意味著這台發動機可以把質量為100千克的火箭發射到100千米的高度。後來他又設計試驗了燃燒室和噴管的冷卻方法,提出可采用先進的可擺動噴管方案。盡管限於當時的條件,貝爾特利沒有研製出實用的火箭,但他的火箭設計思想和理論都為後來的火箭設計師所應用,成為指導火箭技術發展的準則。

這位宇航先驅不僅在航空航天領域有重大建樹,而且在其他眾多的科學技術門類也都有過涉獵並作出重要貢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貝爾特利在瑞士退休,晚年生活並不順意,但他卻有幸看到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57年12月6日,貝爾特利在巴黎病逝。他為後人留下了航天學發展的寶貴財富。

謝·科羅廖夫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著名蘇聯火箭專家謝·科羅廖夫與被俘的德國火箭專家一起工作,利用“V-2”導彈的資料,開展火箭研究。1946年8月,他被任命為蘇聯第一枚彈道式火箭的總設計師,他不辭勞苦地組織科研生產,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係,甚至親自調配人力、原材料、儀器設備、廠房、住宅和能源,親自到渺無人煙的荒原勘察和建設火箭發射場。1947年10月18日,他領導仿製的蘇聯第一枚近程彈道導彈首次試飛成功;1948年10月10日,自行設計的近程導彈試飛成功;接著在第二年,中程導彈試驗成功;1949年5月,第一枚地球物理火箭發射成功;1950年10月,改進型的近程火箭發射成功;1951年8月、10月,兩次用地球物理火箭將小狗送入高空;1953年4月,遠程彈道導彈和戰術彈道導彈發射成功。

1953年,科羅廖夫提出利用多級火箭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設想。在他主持下,1957年5月研製成功單級地球物理火箭,把2200千克的載荷送到22千米的高空;1957年8月3日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隨後,科羅廖夫大膽地采用捆綁火箭的辦法,於10月4日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人軌道;11月3日,第二顆衛星又把一隻小狗送上了天;1958年5月衛星式飛船發射成功。

科羅廖夫此時身兼航天局副局長、主任設計師和發射總指揮三個職務,他開始實施新的宇宙研究計劃。頭兩年,即1958、1959兩年中,發射了三個月球探測器,其中的“月球3”號發回了月球背麵的照片。到1959年底,他又開始研製探測火星和金星的探測器,並為發射這些探測器研製了二級、三級和四級運載火箭。同時,他還不斷改進洲際導彈,使射程達到12000~14000千米。1961年4月,第二代洲際導彈發射成功;1962年研製成功固體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

在這期間,科羅廖夫還實施載人飛船的研製計劃。在5次不載人飛行成功以後,於1961年4月12日,“東方”號飛船載著世界上第一名航天員尤裏·加加林進入太空遨遊,開創了載人飛行的航天新時代。接著於8月6日成功地讓航天員赫爾曼·季托夫在太空遨遊了一晝夜。然後是1962年8月初的兩艘載人飛船的太空編隊飛行;1963年6月第一個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進入太空;1964年10月的“上升1”號三人飛行;1965年3月18日航天員列昂諾夫乘坐“上升2”號實現了人類的第一次太空行走等,科羅廖夫出色的工作為蘇聯創造了許多航天“第一”。

由於曆盡坎坷和嘔心瀝血地工作,科羅廖夫身患心髒病和腎功能衰退,但他拒絕醫生要他長期療養的安排,而拚命地工作。在他生命的最後日子裏,領導研製了“聯盟”號載人飛船和“禮炮”號航天站,解決了兩個航天器在軌道上對接的對接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