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黨建工作篇(2)(2 / 3)

四、開展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活動,提高了全員德育意識

學校黨委普遍重視和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師、幹部、職工對“三育人”的認識和自覺性。提高教師、職工和各級管理幹部的德育意識,讓廣大教職員工都負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責任,使德育滲透於教學、後勤、管理各個領域。在培養人的過程中,學校首先要求教師要提高師德和業務水平,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風範影響和教育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培養優良的職業道德和工作作風,使學生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刻苦鑽研業務的自覺性。

對於管理和服務部門,學校要求把服務、管理、教育結合起來。認真搞好自身的建設,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實現規範化、製度化、科學化;工作中嚴格按製度辦事,一視同仁;堅持疏導的方針,多做說服教育工作;出了問題,必須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工作,以理服人,通過教育加強管理。

對於後勤服務人員,通過自己的優質服務,體現黨和政府對師生員工的關懷和愛護。以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認真負責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質、文明禮貌周到的服務態度以及清潔優美的環境去影響和感染學生,使之受到熏陶。後勤服務人員通過努力搞好後勤保障,為大學生辦實事、辦好事,使大學生在優質服務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五、重視校風、學風和校園文化建設,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環境

人才培養需要良好的育人環境。我校是陳毅元帥的母校,有著近百年的辦學曆史,積澱了比較厚重的文化底蘊。學校為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學校優良傳統,充分發揮校史的育人功能,成立了校史室,專門負責校史的收集、整理、保管以及校友的聯絡;投入巨資修建了校史館、模具陳列館、計算機陳列館,把參觀校史館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樓宇、道路、景觀等的命名中充分利用反映學校辦學曆史的人名、地名;對辦學傳統、辦學特色、校風、學風、教風等進行了總結和提煉,並利用宣傳櫥窗、校報等媒介進行宣傳,讓學校具體的、獨特的校園文化廣為師生所了解。同時,學校還大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了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於文化活動之中。學校還加強了校報、校刊、校內廣播的建設,及時報道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以及學校新聞、先進人物等,彰顯了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

六、結語

總之,改革開放30年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引導當代大學生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推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時代大潮,在為祖國和人民的奉獻中書寫壯麗的青春;始終以大學生全麵發展為目標,深刻把握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注重同時發揮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作用,關心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以真情、真心、真誠教育和影響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注重學生的全麵、和諧發展,努力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協調發展;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不斷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體製、機製以及方式方法創新,努力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斷賦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鮮活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曆年畢業的學生為社會做出的突出成績,以及社會給予學校的高度評價充分證明了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水平。

紮實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改革開放30年來,我校在規模、師資、辦學水平等方麵快速發展。學校現有在校學生1萬餘名,專業40個,全國高工專示範專業和教學改革試點專業5個;國家級和省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級精品課程6門;國家級實訓基地2個,建設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和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師隊伍中有國家級教學名師2名,43.91%具有研究生學曆,40%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近年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完成教育部“十五”、“十一五”規劃教材和科研項目多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0餘篇;學生近五年在全國電子設計大賽、數學建模等各類競賽中獲國家級獎項39項;畢業生近五年一次性平均就業率為94%,名列全省同類學校前茅;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辦學和學術交流關係;學校現有校園麵積1000餘畝,校舍建築麵積3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8000餘萬元,圖書館藏書近74萬冊。2007年,學校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還獲得了15個指標全部為A級的優秀成績,成為當年四川省高職高專評估院校中唯一獲全優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