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鄧小平:中美關係正常化“兩秒鍾”就可以完成(6)(2 / 2)

“中美建交是一個曆史性的事件,它將為發展兩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促進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開辟廣闊的前景,也將有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因在中美建交談判中,雖然在台灣問題上達成了基本共識,但是有些分歧仍然沒有得到解決,首先是美國希望中國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中國則強調解決台灣問題的方式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他人幹涉;然後,美國堅持在建交後繼續賣武器給台灣,中國則堅決反對。

為此,華國鋒還代表中國政府特別就台灣問題聲明說:

“台灣問題曾經是阻礙中美兩國實現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問題。根據上海公報的精神,經過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現在這個問題在中美兩國之間得到了解決,從而使中美兩國人民熱切期望的關係正常化得以實現。至於解決台灣回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的方式完全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他人幹涉。”

上述這段話既肯定了中美兩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所達成的共識,又針對美方聲明“關心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作出了恰當的回答。然後,華國鋒又代表中國政府對中美兩國建交後,美國繼續出售防禦性武器給台灣表明了中國方麵的態度:

“美國提到,關係正常化之後,美國會繼續售與台灣有限度的武器,供防禦之用。我們表明絕不接受此事。在談判中,中國方麵一再表明對此問題的立場。我們認為,關係正常化之後,美國繼續售與台灣武器不符合關係正常化的原則,有礙和平解放台灣,對亞太地區的和平安定也有不利影響。所以我們雙方對此問題有歧見;不過,我們對聯合公報達成了協議。”

與此同時,在美國還是12月15日上半夜,夜9時整,卡特總統在華盛頓舉行由三大電視網轉播的記者會上,宣布了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和美國政府的聲明。在聯合公報中,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雙方重申“上海公報”中的原則,並再次強調:

美利堅合眾國政府認知中國的立場,即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雙方相信中國和美國關係正常化不僅符合中國與美國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

卡特總統還在聲明中說,美國將通知台灣,華盛頓決定從1979年1月1日起終止與台灣的“外交關係”,《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則自1980年1月1日終止。未來美國與台灣將在沒有政府官方代表與外交關係的情況下,維持商務、文化和其他關係。在必要時,美國的法令規章都會予以調整,以便能在與中國建交後產生的新環境中維持這種非政府關係。

美國相信台灣人民將有和平、繁榮的未來,對於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美國繼續表示關注,並預期台灣問題將由中國人民自行和平解決。

卡特還宣布,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副總理已經接受他的邀請,將於1979年1月底訪問華盛頓。

應該指出的是,在中美建交公報的英文文本中,在表達中文“承認”一詞詞義時,英文文本分別用了“RECOGNIZE”和“ACKNOWLEDGE”。致使後來美國方麵常有人利用這一字眼做文章,為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曖昧態度尋找所謂的法律依據。中美建交公報宣布:“美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此段文字中的“承認”,英文文本是“RECOGNIZE”,這和中文文本的意思是一致的。關於台灣問題,公報中文文本中也有一個“承認”,即:“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國的立場,即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英文文本中的“承認”用的詞卻是“ACKNOWLEDGE”。此詞含有“認知”的意思,與法律意義上的“承認”是有區別的。

中美建交,震動世界。盡管中美兩國建交時仍有懸而未決的台灣問題,美國也沒有完全放棄它幹涉中國內政的打算,但中美建交是兩國關係中具有曆史意義的重大轉折,中美關係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兩天後,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邁開了改革開放的大步。美聯社記者布朗從東京發出的評述說:1978年12月在北京發生的兩件大事,即中美建交與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使舉世都聽到了古老中國大門隆隆打開的聲音,未來的曆史將證明,這是任何大國都不能忽視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