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第七節 訪友2(1 / 2)

第二天一大早,中年人就將丫環和小廝都留在海州州城,隻帶著小女娃兒雇了隻船出海了。

中年人本以為海中島嶼眾多,定要尋上幾日才能找到朋友信中提及的小島,誰知道雇船的時候,才向老船家描述了那個小島,那老艄公便張口問道:“客官要訪的可是那桃花島的陸神醫?”

中年人大感意外:“不意老人家竟識得我這朋友?”

老艄公笑道:“我識得陸神醫,陸神醫不識得我!咱們這裏討海吃飯的,有誰不識得陸神醫?陸神醫準我們每個月朔日求醫,望日取藥。我們討海人生活辛苦,誰若生個病若不是太厲害從來也不舍得花錢治病的。陸神醫卻是個大善人,從不問我們收錢,出的都是義診。他老人家的善名,整個海州,還有誰不知道。”

小女娃兒插嘴道:“老伯伯,你說的這個‘朔日求醫,望日取藥’是怎麼一回事?”

老艄公請了他們入船,一邊搖著櫓一邊慢慢道來。

原來這陸神醫兩年多前擇了一個小島定居,見附近海民生活困苦多不舍得花錢治病,能拖就拖,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花錢也治不了,於是動了惻隱之心,準許這些海民每個月的朔日登島,他在岸邊搭了涼棚免費為他們把脈開方。另外他又將一些日常常用的方子配好藥材,比如止腹瀉的藥、治風害的藥、治胃痛的藥等等,每個月望日放在岸邊,海民們可以登島自取。

天長日久,漸成慣例。海民們感念他的恩德,稱呼他為陸神醫。又因他所住的島上盛開桃花,便將那個本來無名的小島稱作“桃花島”。

小船在海上行了近三個時辰,終於在午前抵達了目的地。原以為是個小島,哪知道卻當真不小。那老艄公對地形似是相當熟悉,直接將船搖向海島西側。遠遠看去,原來在島的西岸,有個小小的碼頭,碼頭附近還有個亭子。老艄公指著碼頭和亭子,笑著告訴中年人說:“這都是海民們感念神醫恩德,自去伐的木材建造的。朔日裏,神醫便在這亭中坐診。”

當下中年人便帶著小女娃兒上了岸,沿著一條小徑往島中心裏走去。一路上果然見有許多桃樹,隻是時已初冬,盡是光禿禿的樹枝,見不到桃花爛漫的景象。行了一陣路,太陽益發的高了,卻還不見有人煙。他二人為禦海風難免都穿得厚了些,海島上卻又比內陸更溫暖幾分,此時額頭便都沁出細密的汗珠。

正焦躁間,前麵隱隱傳來話語聲,二人心下皆是一喜。加快腳步,轉了兩個彎,眼前豁然開朗。隻見此處的樹木荊棘都已經不見,整整齊齊的開墾出了幾塊土地,種的卻不是糧食盡是些藥草。中年人細看之下,有些識得,有些卻叫不出名字。

兩個總角童子正在藥田裏不知刨著什麼,見到二人突然出現,不免嚇了一跳,都站起身來。

中年人問道:“小哥兒,敢問陸麟陸君瑞可是潛居此處?”年紀稍大些的童子道:“正是我家先生。”中年人喜道:“你家先生可在家中?小哥兒請速與我帶路!”那童子皺眉道:“貴客止步,前麵是我家先生清修之所,先生素喜清靜,不喜外人打擾。還請容我通稟。”中年人道:“如此也好,有勞小哥了。”童子道:“不敢。”邊說著邊自藥田旁取出一支竹筒,倒出其中清水淨手。

中年人本以為他淨了手之後便要去通稟,誰知那童子在身上抹幹手上的水,徑直走到中年人跟前,兩隻小手一攤:“喏!”

中年人一愣:“這是作何?”

童子道:“問診金三十貫,這是規矩。”

中年人和小女娃同時倒抽口冷氣。三十貫!要知道很多老百姓一年也掙不到三十貫呢,一石米才不過六、七百文!普通大夫診金至高也不過一貫,那已經是名醫的收費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