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於2008年12月服役。這艘排水量達到27500噸的艦隻不僅是一艘航母,也是一艘兩棲攻擊艦,它能夠攜帶6架固定翼戰鬥機,並能同時裝載大量人員和裝備,這也是其被稱之為“戰略投送艦”的原因,此艦是西班牙海軍有史以來噸位最大的船隻。
而一直野心勃勃的印度海軍在這場競爭中自然不甘示弱,印度海軍司令梅塔2009年2月18日對媒體宣布,印度自製第一艘航空母艦將於2011年下水。印度自2006年開始自行建造第一艘航母,並於2月28日在喀拉拉邦的科欽造船廠正式安裝龍骨。早在1999年6月,印度政府就已正式批準航母製造計劃。這艘在建航母噸位約4萬噸,造價約6億美元。
中國需要航空母艦
中國海軍對航母的探索
早在1970年,中國就組織過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證,並上報了工程方案。後來劉華清在1980年5月訪問美國時,參觀了“小鷹”號航空母艦。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和科技人員首次踏上航空母艦。上艦後,其規模氣勢和現代作戰能力,給劉華清留下了極深印象。
1984年初,在第一屆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上劉華清就曾講過:海軍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時間了,現在國力不行,看來要等一段時間。
1986年,劉華清又一次提到:航母總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總要考慮;發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號,而先搞預研。在同年舉行的海軍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海軍主要領導和軍內外著名專家從維護中國海洋權益等戰略任務的需求出發,建議海軍發展航母。
1987年3月,海軍確定了裝備規劃中的兩大問題:一是航母,一是核潛艇。因為這兩個武器係統,涉及到海軍核心力量的建設,屬於關鍵性問題。這兩項裝備搞出來,從長遠看,對國防建設是有利的。這兩項裝備不僅為了戰時,平時也是威懾力量。
後來,海軍和工業部門的專家先後前往法國、美國、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考察過航空母艦,積累了眾多的技術資料。中國的國防工業部門也從俄羅斯聘請了航空母艦設計專家來華講學。航母上配套項目的預研計劃也都有了一定的成果。
2006年3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汪致遠宣布中國將自行建造中國未來航母,發展航空母艦戰鬥群。
中國海軍購買的航母
中國在1984年購買澳大利亞退役的墨爾本號航母,這艘航母排水量兩萬噸,是英國二戰期間建造的“巨人”級航空母艦的一艘,根據引進時候所簽署的拆船協議,這艘航母被拆毀。但是其中的注入彈射器等部分部件可能得以保留,並用來仿製。
冷戰結束後從俄羅斯以及烏克蘭購買了瓦良格號、基輔號、明斯克號等航空母艦。其中基輔號、明斯克號這兩艘退役的航空母艦屬於排水量4萬噸的中型航母,他們在接受相應的修繕之後,分別存放在位於天津和深圳的軍事主題公園,向公眾展示,屬於一個非軍事的旅遊項目。而瓦良格號則屬於前蘇聯的“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的第二艘,屬於排水量6萬噸的大型航母,目前它正在大連進行修複作業。是否會被中國海軍利用尚不得而知,但是此艦較老,並且沒用彈射器,此外由於工程技術問題以及中國尚未確定未來航空母艦艦隊規劃等原因,所以修複工程進度比較緩慢。
建設航母所需要的條件
雄厚的財力
根據著名的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的計算,美國一艘尼米茲級航母從開始建造到最後退役所需的總費用相當驚人,其中建造費50億美元,加上艦載機、人員費用、運行和訓練費用等總共需要大約330億美元。這無疑是一筆十分巨大的開銷。
對一個國家而言,造什麼樣的航母,如何建航母,取決於其國家需求與實力。大國或是中等國家,出於不同的需求,基於不同的實力,選擇了不同的航母發展道路。
美國的經濟實力雄厚,軍費開支龐大,可以建造尼米茲級這樣的大型核動力航母。至於法國和英國這樣的國家無疑更要精打細算。雖然這兩個國家也曾經是老牌海軍強國,但現在每年的軍費比美國整整小一個數量級,因此法國選擇了與英國合作建造航母的道路。
1999年,法國就曾向英國尋求合造下一代航母,於2004年與英國達成一致,在英國方案的基礎上共同研製新航母。實際上英法兩國使用的艦載機不同,航母的定位不同,航母的設計遷就一方,就可能影響另一方的使用。法國如今卻能夠容忍基於別國方案來合作建造航母,說到底,還是出於財力考慮。由此可見航母的負擔多麼沉重。
強大的造船工業能力
建造巨大的航空母艦無疑需要強大的造船能力,目前,中國的造船實力快速增長,中國在國際市場上非常有競爭力,中國現在平均每年能夠製造出5000艘商業船隻,而美國每年隻能製造出300多艘。不僅如此,中國鋼鐵生產能力也遙遙領先。目前中國每年的鋼鐵產量約為48000萬噸,幾乎是美國的5倍。這無疑為中國的造船業提供了堅實的工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