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論壇:轉變發展方式:承載力與支持力(2)(3 / 3)

中國現在為什麼勞動報酬占的比重越來越低?中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的比重越來越低,過去講資本主義有機構成,重化產業的有機構成越來越高,使用的勞動力太少。真正的服務業,真正的中小企業如果得不到發展,那收入分配的扭曲會越來越多。在某些局部地區利用自己的優勢多發展一些重化工等,這樣可以。但是如果所有的城市都這樣做帶來的問題就比較多。所以大家覺得居民生活水平、居民消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落後於GDP的比重,根子是經濟結構的問題。

下一步怎麼辦?剛才幾位講的我非常讚成,就是通過深化改革,靠行政性的辦法、臨時性的辦法是沒有多少意義的,我舉一個例子,“十一五”規劃提了八個約束性指標,比如跟經濟結構有關的有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跟資源環境有關的有節能的指標、汙染物減排的指標。今年 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對指標的完成來說,實際上考核就是個非常大的難題。像汙染物排放問題,每年公布的數據好象跟環保部發布的汙染源普查的數據相比差距非常大。像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如果你仔細觀察08、09年和今年的數字,有很多很難理解。09年初的時候當時覺得很悲觀,這個比重完不成,但是如果看今年的數據,已經完成了,最近兩年這個比重提高的幅度,跟過去五年、十年相比,太大。最近大家關注的,有些地方為了完成今年的節能目標,把電關了,這純粹是在作秀,這幾天關一下,考核期過了不是還得照樣開嗎?所以通過行政的辦法,通過臨時性的措施不太起作用。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問題。

從經濟結構、發展方式方麵看,改革應當抓哪些方麵?首先,要改變政府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香港大學張五常去年寫了一篇文章《中國的經濟製度》,說得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有道理。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資、興辦投資經營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把這種模式跟前蘇聯對比,跟東歐對比,跟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模式對比,確實能夠解釋中國經濟為什麼能夠持續快速增長。但是這個東西短期內可以,長期這麼做問題會非常大,帶來很大的後遺症。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政府過多地參與到經濟活動中,帶來諸如排斥民營經濟問題、腐敗問題、過度短期化問題(環境汙染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等。講到政績觀,從實際情況看,最後不管怎麼說,還是誰發展最快、誰的財政收入更多,誰就能得到重用,這是政治上的。經濟上的,我覺得政府手裏掌握的資源太多,比如財政收入,預算內、預算外,政府收入這幾年持續上升,而且財經管理製度也非常鬆馳。所以要約束政府的行為,必須改革財政製度、強化財政監督和管理。其次,要改革稅製。中國服務業發展多的是餐飲業、零售業,這是非常發達的,但是真正現代服務業、生產型服務業,發展是滯後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稅製不合理。現在服務業的稅遠遠重於第二產業。我們既有增值稅又有營業稅,服務業的營業稅負擔太重。要從稅製上考慮兩種稅的合並或者協調問題。再次是價格改革,資源價格應當堅持市場化方向,盡快推進。最後是對外經濟問題,我們現在越來越的出口也好,吸引外資也好,一方麵要參加全球化的分工,另外一方麵要考慮到中國的資源環境。我國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人均資源占有水平低,不適合成為世界重化工產品的供應基地。

胡存智:對於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包括經常說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問題,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對這塊應該有認識。所以這次10年、20年是跟著走,因為我們的部門也好,係統的特點往往著重於微觀的東西多,宏觀的東西少。所以提出這個東西來是給我們很重要的導向,我們跟著走,又唯恐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