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論壇:中國經濟企穩向好:邊界與效應分析(2)(1 / 3)

第二個觀點,我們現在的信貸狀況。我想,談信貸狀況要談銀行內在的信貸機製和風險控製怎麼樣平衡的。中國的銀行業經過這麼多年的改革,從過去計劃經濟,不論是中央政府的支付出讓,還是地方政府的支配,到現在政府認為銀行應該自主經營,應該有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銀行每一筆貸款都要看能不能收回來,這是個重大變化。銀行現在內在的控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是過去30年來沒有過的,銀行在自我控製風險方麵管理能力還是具備的。這次總量平衡怎麼判斷?今年上半年確實信貸過大,9月份還是合適的,三、四千億,下半年我覺得傾向於企穩向好,就是整個銀行信貸的波動可以看一個投資人,希望今年下半年能夠平衡一點。總的來看,如果有國際市場資源可以用,那今年的信貸總量就不算大。三個判斷:第一,今年增長速度高是因為去年壓抑比較多。今年實際上是去年壓了一部分,今年放回。再加上今年趕上世界經濟危機,外部有個刺激過程,把這兩部分一減掉,加上我們內在的控製能力,信貸總量還是可控的。第二,從質量上看,整個貸款的狀況,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現在貸款對於腐敗的控製應該說好多了。自4萬億刺激計劃中的相關信貸項目一出來,審計署就開始審計。貸款項目的管理都有監理部門,應該說,現在在建的公路和鐵路,可能比市場需求建的多了一點,建完後可能沒有足夠的車船跑,但這些項目本身質量應該沒有問題,這些高速公路、鐵路中西部都是需要的,就是有些過早的問題。問題是先有了車跑,還是先修路再買車。我認為在現在這種情況下,抓住機會在內需方麵做一些調整應該說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未來三五年內可能有個短期現金流和還款的問題,但是長期來看不存在項目毀壞的問題。從這兩方麵來看,我認為信貸總量是可以的。問題在於我們對國際危機判斷的深度不夠,對國際上可能帶來的影響和衝擊估計不足,導致去年宏觀調控不夠。我們需要增強對於全球和國內經濟運行的總量的判斷和預見性,哪怕是我們決斷不了,但應有幾種設想,做出不同的方案。第三,從整體上看,目前的信貸增長的質量和速度還是可以的,能夠保持可持續性,不會產生大量不良貸款的,但前提條件是我們能不能有效的利用國際資源來支持國內市場的發展。這又涉及到中國經濟的定位問題。

關於中國經濟的定位,我認為:

第一,中國已經事實上成為一個全球的製造大國,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其他國家都沒有能力解決自己內部問題的情況下,不可能成為全球經濟複蘇的動因,中國應該抓住這個機會,繼續鞏固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的地位,我們不應該定位於生產隻是滿足國內的需求,應從世界供應的大國的角度去定位,要抓住這次危機,凡是有需求的地方,沒有供應的,我們能去的都去,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第三世界;

第二,國際上需求萎縮了,我們擴大內需,向中西部地區發展,逐步實現內部平衡,這是我們發展的大問題。我們要同時成為國際上製造大國和國內需求旺盛的大國。這僅靠國內現有的資源是不夠的,必須利用國際資源。

第三,怎麼用好國際資源?關鍵是要用好信貸資源來控製,銀行作為貨幣和金融工具,要為中國調控和控製國際市場發揮作用。兩個關鍵的問題,第一個是宏觀目標,我們必須要製定一個明確的長期宏觀目標,中國要通過金融,比如說人民幣的國際化地位,中國金融的市場參與程度,在國際市場的參與程度要有一個很明確的、長期的目標。最近我看有一個消息報道,導致美元大的變化,說幾個石油國家研究,把美元以外的幾個貨幣搞成一攬子貨幣,來取代美元,說明大家都在重新認識和反思這個問題。中國的關鍵就是要把人民幣發展為一種長期的、大家願意使用和願意儲藏的貨幣,要實現這個目標,一定要保持貨幣的穩定、彙率的穩定和利率的可預見性,才能走向國際市場。其中,有很多工作,我們已經做了,比如在香港發行財政債券。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產品,從宏觀上,首先要成為國際市場的一個新的成員,增加交易量,逐步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交易的存量貨幣和存量金融品。換言之,從新成員到增加交易量,到成為一個存量。從微觀上,要使我們的金融工具、金融商品得到金融市場的監管、市場秩序的維護。比如財政部債券在香港發行了,如果現在國際市場上出現大的資金流,來打壓中國財政部的債券,使其收益率出現巨大的波動,我們就要有相應的金融控製能力,有相應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去幹預、維護它,讓大家始終認為,不管怎麼波動,中國財政部發行的債券是穩定的,是一個長期安全的投資。隻有這樣做,中國才能有一個更加穩定的國際金融環境,通過對金融市場的控製來控製整個全球化市場的發言權和控製權。靠別人的貨幣,依賴於別人的金融工具,中國永遠不可能有發言權和控製權,其中必須要有自己的工具。以上是就是我的幾點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