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北美的外貌 (1)(1 / 2)

北美分為一個伸向北極,一個延向赤道的兩大地區——密西西比河大河穀——見於這個流域的地球變遷痕跡——建立起英國殖民地的大西洋沿岸——被發現時,南美和北美的不同外觀——北美森林——大草原——到處漂泊的土著部落——這些部落的外表、語言和習俗——一個早已不存在的民族的遺跡在外貌上,北美有一個一看就容易分辨出來的總特點。

陸地和水係,山嶽和河穀,都布置得錯落有致。在此種簡單又壯觀的安排中,不但有景物的雜陳,還有景色的多變。

兩大地區基本上是各占北美的一半。

一個地區向北延伸到北極,東西都與大洋相臨。它往南延伸,形成一個三角形。

最後在加拿大五大湖區下方,三角形的兩個不等邊交合於底邊。

第二個地區從第一個地區的終點開始,包括大陸的所有剩下的部分。

一個地區略微斜向北極,另一個地區則略微斜向赤道。

第一個地區的大地向北徐緩下降,斜度讓人看不出來,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片平原。既沒有高山,也沒有深穀存在於這片廣袤的平地上。

這裏的河流彎彎曲曲,好像願意流到何處就流到何處。一些江河一會兒並行或彙合,接著分而又合,一會兒流到沼澤地帶,消失在它們自身造成的水鄉迷宮裏,經過如此千回百轉,最後才注入北極的各海。這第一個地區南端的各個大湖,跟舊大陸的大部分湖泊不同,四周沒有群山峭壁,湖岸平坦,僅僅比水麵高出幾英尺。所以,每個湖就像裝滿水的大碗:假如地球的構造略微變動,湖水不是向北極一側湧,就是流到熱帶的海洋中。

雖然第二個地區有些凹凸不平,但更適合於人們定居。兩條大山脈在其中各據一方:一條山脈名叫阿勒格尼,它沿大西洋沿岸延伸;另一條(落基山脈)跟南海(太平洋)平行。

①1341649平方英裏。見達比《美國視野》第449頁,費城,1828年。(托克維爾引用的是沃登法譯本)換算時按每裏約等於2000圖瓦茲。

②法國的麵積為35181平方裏約。

③魯日河(紅河)。

④2500英裏,合1032裏約。見沃登譯《美國的性質》第1卷第166頁。

⑤1364英裏,合563裏約。同上書第1卷第169頁。

⑥指密蘇裏河,同上書第1卷第132頁(1278裏約)。

⑦指阿肯色河,同上書第1卷第188頁(877裏約)。

⑧指魯日河,同上書第1卷第190頁(598裏約)。

⑨指俄亥俄河,同上書第1卷第192頁(490裏約)。

⑩指伊利諾伊河、聖弗朗西斯河、聖皮爾河、得梅因河。以上河流的長度,我是按標準英裏和每裏約等於2000圖瓦茲折算的。

這兩條山脈之間的空間,計有228843平方裏約①。所以,它的麵積差不多是法國的六倍②。

但是,一個大河穀卻在這個廣大的地域內形成,並且這個大河穀從阿勒格尼山脈的圓形峰頂迤邐而下,然後漸漸上升,一直爬上落基山脈的各個山巔。

一條巨川在大河穀的底部流著,從群山流下的各條河流從四麵八方彙入其中。

從前,為了紀念遠方的祖國,法國人曾經將這條巨川稱做聖路易河;但是印第安人卻用他們的誇張說法,將它稱做“諸水之父”: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從我在前麵所講的兩大地區的交界處發源,源頭離分隔這兩大地區的高原的最高點不遠。

另一條河③也在這最高點附近流出,它幾經回轉,最終流入北極的海洋。有一個時期,密西西比河本身的河道好像並不穩定。它曾多次改道,隻是在從湖區和沼澤地帶緩緩地流出以後才會穩定流向,最後緩緩地向南流去。

密西西比河時而在大自然給它挖出的黏土質河床中靜靜地流過,時而又因暴雨而變為洪流,流程1000多裏約④。

在距河口近600裏約處⑤,水深平均已達15英尺。載重300噸的船舶,能從河口上溯差不多200裏約。

向它供水的大河有57條可通航。在密西西比河的支流裏,據計算,有一條長1300裏約⑥,一條長900裏約⑦,一條長600裏約⑧,一條長500裏約⑨,四條長200裏約⑩。至於由四麵八方彙入其中的無數小河,就沒必要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