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維護公共安全,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2)(1 / 2)

當時事故現場沒有交警,在很多人看來,她大可以一走了之。但她不顧自己受傷的疼痛,撥打了“122”,尋找三環路的管理者,她又撥打“114”,查詢了幾十個電話,都沒有結果。於是,她又撥打了成都市長的公開電話,才找到了三環路的管理者——成都市幹道建設指揮部。結果,她賠償了2125元。一位普通女員工,在過失損壞公物後沒有逃逸,而是主動賠償,這種責任感不能不讓我們敬佩。

報道中的女司機發生事故後不是先醫治自身的傷痛,更沒有乘機逃跑,而是主動尋找幹道建設指揮部主動賠償,這種精神為當下公共責任意識淡漠的人們上了寶貴的一課。

公共安全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社會環境為我們的企業和個人提供了一個安定、和諧的環境,正因為如此,企業要在生產運營中擔起自己的公共責任。企業公共責任的承擔又和我們每個人的行動密不可分。我們每個人無論是在公司內外,無論是上班下班,都應當擔起自己的公共責任,為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盡一份力。

公共責任不因沒人監督或者不是我們的硬性任務而被忽視或逃避。既然是這個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我們就應當自覺地擔當起自己的公共責任,為社會的安定與發展出一份力。正如2005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的湖南懷化學院學生洪戰輝說:“我要對我自己負責任,對我的生命負責任,當然也要對我的家庭負責任,對整個社會負責任。”責任是偉大人格的體現,一個人最有魅力的時刻莫過於他承擔責任的那一瞬間。意大利哲學家馬誌尼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必須找到一項比任何理論都優越的教育原則,用它指導人們向美好的方向發展,教育他們樹立堅貞不渝的自我犧牲精神,這個原則就是責任,這種責任是他們終生的責任!”

2007年11月5日,中央電視台名牌欄目《實話實說》的演播廳內燈火輝煌,攝像機鏡頭聚焦在台上五名憨厚敦實的皖西漢子身上,台下數百名觀眾聚精會神,聆聽他們講述自己用10年時間自費為家鄉修築“圓夢大橋”的故事。

尹代運等五位親兄弟,用整整10年時間、花掉打工掙來的40萬元,就是為了給同村的鄉親們建起一座可以通向外界的橋。

尹代運五兄弟的家在大別山區一個封閉的小村莊裏,村邊有一條小河,一直以來,河上就沒有橋,兩岸的人們隻能蹚水過河,但每當汛期到來時,小河就變得異常凶猛,不僅給鄉親們的出行帶來很大不便,甚至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從小失去父母的五兄弟,決定要自費為鄉親們修一座橋。從1993年起,兄弟五人一起外出打工,省吃儉用,5年下來攢下了近20萬元。1998年春節,五兄弟帶著賺來的20多萬元回到家鄉,和鄉親們一起動手建起大橋,但提前一個月到來的汛期,衝走了已基本完工的橋身,也衝走了20萬元的血汗錢。但五兄弟修橋的決心沒有被衝走,他們靠打工、借款的方式再次籌集到20萬元,終於趕在汛期到來前建成了大橋。

為了這座橋,兄弟五人已欠下了十幾萬的債。“但這是我們兄弟五人的夢想,日子過得再苦,遭再大的罪,也值!”尹代運說道。

沒有太多崇高的理由,沒有太過複雜的動機,五兄弟樸實的言語與行為讓人們感受到中國農民最善良的天性與本質。對於一個責任感強的人來說,責任已經成為他生活態度的一部分。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他都不會忘記自己心中的責任感。

破窗效應中的責任憂思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鬥曾做過這樣一項有趣的實驗:他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擺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擺在相對雜亂的一個社區。他把後一輛車的車牌摘掉,並且把頂打開,結果不到一天,這輛車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輛車擺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事。後來,詹巴鬥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砸了個大洞,結果僅僅幾個小時後,車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