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起來,波蘭人對於戰爭並非沒有準備。在波蘭在和英法結盟後,在德國進攻的威脅下,波蘭統帥部也製定了代號為“西方計劃”的對德作戰計劃。由於在人數和裝備上大為遜色於德軍,波蘭為抵抗侵略僅能出動39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3個山地步兵旅,2個裝甲摩托化旅,近80個民防營。計有輕型坦克220輛、超輕型坦克650輛、4300門火炮和迫擊炮,407架飛機。波蘭海軍編有16艘戰鬥艦艇和輔助船隻,總兵力為約100萬人,最高司令官為羅茲.斯米格威元帥。在戰役開始前,波蘭武裝力量的動員和展開並未完成。波軍指揮部在預定的防禦地區僅展開了24個步兵師,8個騎兵旅,1個裝甲摩托化旅,3個山地步兵旅和56個民防營。在戰爭開始初期波蘭軍隊的展開還在繼續。波軍總司令部計劃實施戰略防禦,阻止敵人,為英法聯軍的行動贏得時間並根據形勢采取進一步行動。波軍主力沿德波邊境展開,占領北部防線的是“莫得林”集團軍(2個步兵師,2個騎兵旅指揮官是普謝德齊米爾斯基—克魯科維奇將軍),“維希庫夫”戰役集群(3個步兵師)和“納雷夫”戰役集群(2個步兵師,2個騎兵旅)。在“波蘭走廊”是“波莫瑞”集團軍(5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司令官為博爾特諾夫斯基將軍),在波茲南省西部是“波茲南”集團軍(4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司令官庫特謝巴將軍),“羅茲”集團軍(4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司令官魯梅爾將軍)擔任羅茲和華沙方向的掩護。在琴斯托霍瓦、卡托維采、克拉科夫地域集結了“克拉科夫”集團軍(7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1個摩托化機械旅,1個山地步兵旅,司令官希林格將軍)。保衛南部邊界的任務由“喀爾巴阡”集團軍(2個步兵師,2個山地步兵旅,1個摩托化機械旅,司令官法布裏奇將軍)擔任。“普魯士”集團軍(8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司令官多姆布-貝爾納茨基將軍)為第2梯隊,配置在凱爾采,托馬舒夫-馬佐維茨基、拉多姆地域。
但是德國國防軍以這種出人意料的方式戰勝波蘭軍隊也沒有改變德國人的這種矛盾情緒。盡管宣傳部門對閃擊波蘭的“包裝”讓人產生了另一種印象,但事實上,德軍從未將波蘭之戰設計為新型戰爭乃至“閃電戰”。
德軍將領當然知道己方的優勢,尤其是擁有了部分仿照中國組建的裝甲師和原裝的中國裝甲部隊現代化裝備,也清楚波蘭軍隊在裝甲戰力方麵的弱點。但除了海因茨?古德裏安、曼施坦因和艾溫爾.隆美爾等為數不多的新型戰爭的理論家外,德國坦克部隊看似毫不費力的推進令絕大多數指揮官感到驚訝。摩托化先頭部隊在第一周就推進了200多公裏。盡管遭遇了零星抵抗,但徒步行軍的步兵也在幾天內前進了65公裏。
9月14日,德軍完成了對波蘭首都的鉗形攻勢。德軍談判代表要求華沙軍民不作抵抗地交出城市,但被華沙政府毫不猶豫的拒絕。8天後華沙被全麵包圍。華沙是波蘭的首都,西鄰維斯瓦河,在政治、經濟、軍事意義上十分重要。對於德軍來說,迅速攻克華沙可以對波軍士氣以及抵抗意誌予以沉重打擊,有利於戰役的速戰速決。
開戰僅幾天後,波蘭政府和總司令部就不得不南遷,並在9月的第3周逃到了原本是盟國的羅馬尼亞。鑒於德國開動戰爭機器,羅馬尼亞為安全起見宣告中立。於是,波蘭成了孤家寡人,獨自抗擊強大的德國國防軍,且從9月17日起在東邊抵抗同樣強大的紅軍——因為地格魯吉亞大叔來取這個西塔拉在8月簽署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附加協議中許給自己的戰利品。
盡管波蘭陸軍最遲從太初十六年9月22日德國和紅俄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舉行勝利閱兵式後就已宣告戰敗,但波蘭民族沒有屈服。更準確地說:華沙人沒有屈服。他們知道,自己將麵對殘忍的占領政權。他們希望,在德國進攻波蘭後立刻向西塔拉德國宣戰的西方強國或許還是會出兵幹預。
首都決心不屈服,但是華沙卻並不是戰爭堡壘。這座城市沒有值得一提的防禦工事,且城內隻有約12萬軍人,其中大部分是散兵遊勇。但這座城市不想投降。如果投降,居民除失去自由或許還有生命外,也將失去尊嚴。許多人寧願有尊嚴地死去也不願忍辱偷生。有不同想法的人則向周邊地區逃亡——盡管德國坦克前鋒部隊已從市郊包圍了這座城市,但包圍圈直到9月的第3周才真正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