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節 波蘭騎兵之哀歌(2 / 2)

一張張年輕的麵孔倒在泥地裏,眼睛失去了光彩,曾經是驕傲的戰場王者,麵對更加堅固和迅捷的戰車,毫無感情又不知疲倦的機械,屠殺的效率遠遠高於騎兵手裏的馬刀。波蘭軍隊不可謂不英勇,但是落後的武裝,僵化的體製,過時的訓練和狹小的戰略空間讓波蘭軍隊的勇敢變得毫無價值。

德國人的空軍雖然不夠強大,但是在中國觀察團裏空軍參謀人員的建議下,還是按照比較有效的計劃在行事。首先就是奪取製空權,將波軍那四百多架戰機都殲滅在地麵上。然後就是對指揮係統、交通樞紐、彈藥後勤補給點和軍隊集結地的點穴式攻擊。雖然德國戰略空軍缺乏,但是德國眾多的機場和大批量的戰術轟炸機麵對波蘭有限的縱深的時候,還是很好的彌補了這一缺憾。在空軍的行動中,戈林雖然執掌空軍,但是麵對這種與一戰完全不同的空戰指揮,還是比較謙虛的遵從了中國皇家空軍參謀的建議。

雖然德國是歐洲第一個組建了裝甲師的國家,但是除了裝甲部隊軍官外的大部分高級軍官,包括最高統帥部的官員們都對裝甲兵*運用屬於外行。他們都普遍認為,現代戰爭盡管有了新兵種的出現,但基本仍然同一戰一樣,仍是以步兵作戰為主,裝甲兵隻是支援步兵的一個兵種,隻能從屬於步兵。這一點從德軍隻成立了裝甲師和將裝甲師隸屬於步兵軍而沒有單獨成立裝甲軍可以看出,這對發揮裝甲兵的威力和加速戰役進程相當不利。更何況德軍此時裝備的坦克多為輕型坦克,甚至有相當數量訓練用的I型坦克,裝甲和火力都很薄弱,這在某種程度上又大大增加了德軍在這次戰役中的危險程度。整個戰役中德軍損失坦克217輛,而波蘭宣布德軍損失坦克和裝甲車900餘輛,損失數量較大與此有些關係。

陸地上一南一北兩支裝甲集群的進攻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古德裏安的第二裝甲師雖然也算得上狂飆突進,但是脆弱的二號坦克麵對波軍的小口徑火炮往往沒有多少抵抗能力,甚至反步兵地*雷都能威脅到二號坦克的生存。所以戰果不錯但是損失也大的第二裝甲師在抵達華沙郊外後就基本上失去了繼續作戰的能力。

全副中國裝備的曼施坦因的第七裝甲集群卻損失極小,先後全殲了波軍波茲南集群的三個步兵師兩個騎兵師,還順帶擊潰了一個步兵師,根本沒有用德軍第10集團軍後續部隊動手,自己保打整個波蘭集團軍。而羅茲集團軍也被第七裝甲集群盯上了,在幹掉了波茲南集團軍的同時,一個第七裝甲集群的團級戰鬥隊就從側翼直插羅茲集團軍的側後,將羅茲集團軍的後勤線路攪得稀爛,為左翼的第14集團軍解決了大問題。就這樣的高強度連續作戰,全副中械的第七集群繼續北上,第一個到達了華沙外圍。曼施坦因成為第一名向華沙開炮的德軍將領,而此時的古德裏安還在德爾文察河地區和波蘭的“維希庫夫”戰役集群在糾纏。

關於這場基本上沒有懸念的戰爭,後來的史學家都冠以“閃電戰”的成功範例。德國人成功的運用了這一戰法,使得空地協同第一次以強大的突擊力量的形式出現在戰場上,為後來的一係列軍事變革提供了教科書式的範例。隻是,曆史上對於德國占領波蘭的過程的描述,往往傾向於德國人的成功,在這裏我們不能忽略的是,波蘭的軍隊做出了英勇的抵抗。究其根本,是因為他們的戰術思想已經遠遠的落後於德國人,士兵的頑強抵抗並不能改變上至軍隊高層下至普通軍官的思想僵化,這一點在隨後的法國戰役中也有所體現,隻是德國人取得的巨大戰果震驚了世界,當時的人們已經無暇去追求其深層次的原因。或者說,大規模的潰敗掩蓋了局部的頑強抵抗。德國軍隊以先進的戰術理念迅速擊潰了歐洲所謂的“軍事強國”。人類的曆史因此被改寫,而波茲南集團軍和羅茲集團軍的四個騎兵師的被全部殲滅也成為曆史上曾經幾度輝煌的波蘭胸甲騎兵最後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