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社會生活與文化記憶(11)(3 / 3)

顯然,當時的中醫師們已經明確地走上了以專業團體為基礎的方向了,因為許多中醫界夙負聲望的醫生都已在投身中醫校、醫院、公會、醫團的組織與領導。上海的中醫界最先開始了組織化的嚐試,最明顯的例子便是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的教員與畢業生,其中包括謝利恒、夏應堂、丁仲英、張讚臣、陳存仁、楊誌一、戴達夫、嚴蒼山、秦伯未、陸淵雷、包識生、宋大仁、章次公、王慎軒,他們不僅創建中醫學校,發行醫報與中醫雜誌,組織“上海中醫學會”,領導“三·一七”抗爭與國醫運動,後來也加入了國府醫政體係如國醫館、衛生署顧問、中醫資格檢定委員等。

縱觀20世紀30年代,正因為中醫界的空前團結和聯合鬥爭,迫使了政府及廢止派的讓步。而此後中醫界互助意識和職業倫理精神的倡導與建立,以及中醫師對組織化的尋求,是中醫尋求圖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些變化既是中醫界合力自保的需要,更是新中醫發展的時代精神體現。可以說,民國時期,廢止中醫政策最終沒有實,廢止中醫派最終沒有達到目的,與中醫界的團結互助、奮力抗爭以及新中醫精神的建立是截然不可分的。

參考答案

[1][2]趙洪鈞.近代中西醫論爭史[M].129.130.

[3]方本慈.中醫極應割除劣根性[J].光華醫藥雜誌,1937.4(1).

[4][5]丁福保.醫士之義務[J].中西醫學報,1910(1).

[6][8]胡安邦.國醫開業術[M].上海胡氏醫室,1933:81.25.

[7]上海國醫公會改選大會記[J].光華醫藥雜誌,1934.3(4).

[9]上海市國醫學會.國醫名錄[M]序.上海市國醫學會,1932:1.

[10]沈家琦.實施中醫條例臥國醫界應怎樣執行業務[J].光華醫藥雜誌,1934.3(6).

[11][13]雷祥麟.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J].新史學.1995.(6).

[12]國醫名錄[M].上海市國醫學會,1932年印行,7~82.

原文發表在《中醫文獻雜誌》2007年第3期。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