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張維賢對於自己兒子張之極的死,以及被崇禎剝奪兵權這兩件事,一直都無法釋懷,是以他才鬱鬱寡歡,疾病纏身。
如今看著崇禎身陷辛鄉堡,英國公府倘若能抓住機會立下從龍之功,便有望恢複以往勳貴之首的地位,他心中其實還是隱隱抱著幾分期盼的。
張世豪從張維賢手中接過將領名冊,隻稍微看了兩眼,便不由露出驚喜之色,旋即起身向著張維賢身施一禮道:“侄孫多謝叔公大人成全,侄孫發誓,一定帶領英國公府走向複興,讓英國公府永遠矗立於勳貴世家的最頂端!”
張維賢無力的揮了揮手,示意張世豪可以離開了。
張世豪向張維賢行了一個禮,便急急忙忙轉身而去,張維賢給他的這份名冊太重要了,隻要聯絡上這些將領,那麼他張世豪就能成為朱由崧賬下掌握最多軍隊的勳貴,地位自然無可動搖。
是以他一刻鍾都不想耽誤,即刻叫人備好馬車和財物,向著北衛六軍的駐紮地而去。
看著張世豪離去的身影,張維賢心中隱隱產生一個不詳的預兆,隻是他早已病入膏肓,一往深了想便頭痛不已,隻能坐在太師椅上喃喃的道:“陛下啊陛下,你最好就死在辛鄉堡吧,不要再回來了……”
……
數日間,朱由崧和張嫣都沒閑著,都帶領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去收買北衛六軍的將領,不過相比較下,北衛六軍還是更傾向於朱由崧,畢竟北衛六軍的將領大半都和勳貴世家有密切關聯。
最終,北衛六軍有七萬大軍都選擇追隨朱由崧,僅有八千人馬選擇仍然向朝廷效忠,在參將張勇軍的帶領下,連夜撤回京城。
在這數日裏,北直隸因為北衛六軍的兵權之爭而風聲鶴唳,京城百姓得知子身陷辛鄉堡,北衛六軍又要反叛的消息,人人皆惶恐不安,隻感覺一場又兵災再次降臨。
一開始,張嫣還采取嚴格管控輿論的政策,嚴禁百姓談論國事,但是越是高壓管控輿論,京城百姓就越是人心惶惶。
眼看著朱由崧即將率領七萬大軍兵臨城下,和內閣商議一番後,張嫣便下諭旨將朱由崧背叛朝廷,即將率領七萬叛軍進攻京城的消息告知百姓。
消息傳開,京城百姓反倒是心中一直懸著的石頭放下了,也許是京城春節期間接二連三的叛亂令得百姓鍛煉出一顆強心髒,是以京城百姓對於接下來朱由崧的這次叛亂並未太放在心上,還以為還會跟以前一樣,亂上一兩日便會被朝廷迅速鎮壓。
但是張嫣和內閣卻不敢如京城百姓這般樂觀,畢竟金吾衛、羽林衛以及投向朝廷的六千五百北衛軍,也不過是區區兩萬多一點的兵馬而已,僅僅是叛軍的三分之一。
不過好在朝廷有北京這座下第一堅城把守,司設監又新造了數十多門紅夷大炮,再加上京城原有的大炮,京城單單火炮數量,便超過了一百多門。
至於兵部武庫中的火銃、弓箭、刀劍、盾甲等各種兵器,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如此多的兵器在手,叛軍休想在短時間內攻下京城。
倘若京城保衛戰陷入曠日持久的境地,那麼張嫣發下的勤王詔令想必已經早早發到距離最近的宣府鎮、薊州鎮總兵手裏,一旦兩鎮邊軍趕來救援,那麼叛軍就隻有死路一條。
是以朱由崧想要成功奪位,惟有速戰速決,在邊鎮勤王軍隊趕來救援之前,迅速拿下北京城,登基為帝,才能號令邊鎮援軍退回去。
七月一日這一,一陣轟隆隆的震動之聲傳來,哪怕是北京城內的百姓都能夠感受到那千軍萬馬奔騰而來的巨大震動。
站在北京城牆上頭,遠遠望去,隻見地平線上一片煙塵滾滾,一片大軍就如同紅色洪流一般,向著京城席卷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