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二章 劍指削藩(1 / 2)

周皇後有喜的消息傳揚開來後,自然是滿朝稱頌賀喜之聲,即使一向對崇禎極為不滿的黃道周、倪元璐等東林黨人,麵上亦是一片喜色。

在封建王朝,皇帝有後絕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直接關係到王朝根基穩固與否。

至於什麼開疆拓土,什麼萬國來朝,在大臣們看來那都隻是麵子工程而已,和皇帝有後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雖然隻是周皇後才剛剛發現有喜,且未來生下來的也未必是龍子的,但畢竟證明了天子的身體沒問題,隻要勤勞耕耘,那麼有一便有二,有二便有三,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崇禎對周皇後有喜之事也極為重視,雖然曆史上周皇後生朱慈烺非常順利,可畢竟崇禎穿越回來後改變了曆史,未來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所以他嚴命王承恩,要把注意力更多集中於後宮之中,嚴防任何意外發生。

皇後有了身孕的消息,讓朱由檢又喜又憂,對周皇後肚子裏的小生命,表現得比周皇後還要重視,為此他特地丟下了手上令人煩惱的政務,專門在後宮陪了周皇後七天時間。

不過對於朱由檢來說,兒女情長注定不是他生命中的主流,再次投入繁忙的政務之後,朱由檢頻頻會見閣部重臣和軍中大佬,貌似不經意的言語中透露出削藩之意。

對朱由檢透露出來的削藩之意,無論是閣部重臣還是軍中大佬,一個個都表現得頗為謹慎,勸諫崇禎三思而後行。

以史為鑒,曆代王朝有意進取的皇帝都打過削藩的主意,但是幾乎每次削藩,總能掀起驚天動地的大動亂。

曆史上著名的“削藩”有三次:一是西漢景帝的削藩,引發七國之亂,僅三個月便消滅叛亂七國,平定七國之亂後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最高權威。

二是唐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朝的曆次削藩,先成後敗,暴露了節度使製度的弊端,強盛的唐王朝也為藩鎮所滅,這為宋代提供了教訓,是以宋朝藩王的權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限製。

最為著名的一次便是本朝的建文帝削藩了,結果引發靖難之役,建文帝反被燕王朱棣拉下了帝位,削藩直接翻了車。

因為建文帝搞削藩把自己的帝和身家性命都搞丟,是以自他之後的曆代大明天子均吸取教訓,就再沒有搞過什麼公開的削藩動作,隻是悄咪咪地剝奪了各地藩王的擁兵之權。

為了補償各地藩王,朝廷對於各地藩王宗室的違法亂紀之舉,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唯恐施壓太過,再搞出一個什麼靖難之役來。

不過長此以往,隨著藩王宗室的人口不斷繁衍,供養宗室已經成為了地方上最為沉重的負擔,最終成為拖垮大明朝政的重要原因之一,宗室子弟與大明王朝一起滑向深淵。

朱由檢作為穿越者,既然已經知道這個弊端是拖垮明朝的重要原因,自然不會視而不見。

五月十八日,朱由檢於文華殿中召開了內閣會議,黃立極、施鳯來、張瑞圖、李國普、孫承宗、郭允厚、溫體仁七位閣臣圍著圓桌坐成一團,此外,主持京營改革的範景文、李邦華兩位大臣也列席了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