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企業工會要協同企業黨政在創建學習型組織中共同營造協調、穩定的勞動關係。學習型組織理論強調:員工不僅是“理性的經濟人”、“人際關係交往的社會人”、“企業中的文化人”,而且是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的“學習型的人”。這種理念有利於勞動者自主管理、自我創造、自我成長、自我發展;有利於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從勞動合同的“契約”關係走向互惠合作的“盟約”關係,用人單位與全體員工不再僅僅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係,而是經濟技術合作的“盟友”關係。通過創建學習型組織,廣大職工會從“雇傭觀念”走向重新樹立社會的“主人翁”意識。企業工會在企業創建學習型組織中,要把學習型組織的理論同全心全意依靠職工群眾辦好企業的思想結合起來,切實尊重和維護職工的主人翁地位,把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落到實處。平等、和諧、團結、向上的學習型企業有利於營造協調、穩定的勞動關係,有利於從根本上確立職工群眾的主人翁地位。
6.知識型員工的管理方法
對知識的理解
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的學者對“知識”的理解各抒己見,爭論不一。例如,中國人民大學李德順博士在“價值論”中將“知識”定義為:知識是我們對於被意識對象本身的了解,包括對它的視、聽、嗅、味、觸等知覺和印象、表象、經驗、概念、理解、描述等。《辭海》對“知識”的解釋為,知識是人類認識的成果或結晶,它包括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哲學家金嶽霖在他的《知識論》中指出,知識“就是我們所能思議的一片有結構的或有係統的真命題”。與此同時,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從社會學角度研究認為,知識是對思想或事實的一套有係統的闡述所提出的合理判斷或經濟性結果。由上可以看出,這幾種對於“知識”的定義基本上是從哲學、社會學的角度來闡述的,偏重於“是什麼”、“為什麼”一類的知識,是前人大量收集、觀察、比較、分類得出的知識,是依靠科學家們觀察發現或實驗研究歸納建構出來的係統化的科學理論。
然而,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將促使相當數量的企事業組織無論在運作法則、經營模式,還是在知識的運用、消耗的存儲等方麵都有別於工業經濟時代。與前者相比,“知識經濟”中所說的“知識”,是一個更寬泛的概念,一方麵它包括人類迄今為止所創造的所有知識。其中,科學技術、管理科學和行為科學的知識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知識經濟”中的知識有更多的經濟含義。從經濟學範疇來研究,知識是專指那種能夠作為資源投入到生產過程中並在生產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現代知識。以研究“知識資本”著稱的美國學者斯圖爾特在美國《財富》雙周刊“管理專欄”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知識,增值的商品”。也就是說,不被利用的知識是沒有經濟學意義的。另一方麵,在知識經濟中,人類的知識被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顯性知識”,一類是“隱性知識”。所謂“顯性知識”是指那些可以被係統化,並用公共化的形式、語言等清晰而充分表達出來的知識,例如各門類科學和各種理論知識等。“隱性知識”是指那些高度個人化,難以用形式化、公共化的語言工具充分表達和交流的具體知識,例如個人的經驗、技巧、訣竅及某種類型的信仰性知識等。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經濟時代已經經曆了數次更迭。如果從產業結構變化的角度來劃分,我們可以把這種依次更迭的經濟時代排列為:采獵時代——畜牧時代——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不可否認,任何一個經濟時代都離不開知識;同樣不可否認,在這個演變過程中,“工業文明的一個偉大功績,就是使從前隻與個人具體情況有關的知識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通過科學化的努力而被公共化,係統化了。其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人類關於自然界、物質世界的科學說明”。從這個意義上看,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工業文明取得的巨大成就都得益於知識顯性化的努力。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隱性知識不僅與顯性知識平等地納入了人類知識範疇之內,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它甚至被賦予了顯性知識得以產生的原動力和源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