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基層工會的宣傳教育工作(3)(1 / 3)

一般來說,知識經濟中的知識具備五個特性,即:可擴充性、非消耗性、共享性、非稀缺性和易操作性。知識的這些特性決定了知識與其他生產要素相比有本質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表現為知識已不是經濟增長的“外生變量”,而是經濟增長的內在核心因素或主導因素,是經濟增長的“內生力量”。當知識成為主要經濟要素後,經濟的增長方式會發生根本變化,長期持續增長成為可能。正是由於知識具有以上特性,所以說人類的任何一種活動都離不開知識,人類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知識的作用。

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知識對經濟的作用表現得尤為突出。據統計顯示,目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主要成員國的知識經濟形成的產值已經超過了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0%。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也越來越得益於科技知識在發展經濟中的作用。例如,中國科學院近年來創建的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像聯想集團、成都地奧製藥有限公司、長春熱縮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其產值成幾倍、幾十倍、幾百倍地增長。還有著名的北大方正集團、清華同方集團、海爾集團等,都顯示出科技知識在促進經濟發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當然,伴隨著知識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相關的企業也孕育了千千萬萬的知識型企業和知識型員工。

對知識型員工的認識

比爾·蓋茨曾經預言:“在未來的10年中,企業的變化將會超過它在過去50年中的總變化。”人們普遍認為這種變化對於知識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來說,主要表現在運作方式、控製結構、生產模式、生產技術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勞動力結構等深層次的革命,具體表現為不同於工業經濟時代企業的7個方麵的變化。

從上述中,我們可以得出三點有益的結論:

(1)知識在企業的運行過程中具有重要的能動作用,特別是在運作方式、生產模式等方麵的演進常常需要通過組合或融入特定的知識才能完成。

(2)企業知識是不斷演進的趨勢,而且這種演進是有序的,不是雜亂無章的。

(3)隻有將知識有機地融合到企業經營戰略和企業運行過程中,才能真正發揮知識的效用。

當前,世界上發達國家製造業中所發生的變化就印證了這些結論。例如,一般人認為知識經濟是以電子業、信息業、計算機業、軟件業、網絡業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充分發展的經濟。但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沒有排斥製造業,相反,根植於工業經濟基礎之上的高新技術產業恰恰提升和變革了傳統的製造業,使得製造業獲得了全新的生機與活力。其中,知識的創新與演進起了巨大的作用,知識的廣泛應用成為製造業升級換代的推進器。從這個意義上說,擁有知識的員工就成為推動知識企業形成的載體——即知識型員工應運而生。

“知識型員工”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彼得·德魯克首先提出的,具體指“那些掌握和運用符號、概念,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人”。當時主要指某個經理或執行經理,目前,知識型員工的概念有了進一步拓展。

如果對前麵工業經濟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間所發生的7種重大變化進行對比分析,不難看出一個明顯的特點是“簡單的、以體力勞動為主的成分”在減少,而“知識性的、以技術創新為主的成分”在增長,在這種以智能為基礎的勞動中,勞動力的結構也發生了轉移和變化,主要表現在:以體力勞動力為主的藍領工人迅速減少,以腦力勞動力為主的白領工人逐漸減少,而目前大量出現了鋼領工人、金領工人等。其中,“鋼領工人”是指那些比真人更有氣力,更有耐力,能夠長時間在極為複雜、極其細微或極為惡劣、極其危險的環境中工作的機器人;所謂“金領工人”是指那些善於將智慧轉化為能力進行創造性勞動的生產者。金領工人就是知識經濟中的知識工人,當然,知識型員工的概念也涵蓋了大多數的白領工人。從這個視角來看,知識型員工一般是指從事生產、創造、擴展和應用知識的活動,為企業組織帶來知識資本增值,並以此為職業的人員。

正確理解知識型員工的概念應把握住三個要點:

(1)知識型員工是以腦力勞動為主,並接受過較多、較高文化教育,熟練掌握相關技能知識的工人。

(2)這裏所說的知識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

(3)知識工人不僅存在於高新技術產業中,而且更多的工作在知識經濟形態下新型製造業等企業中。知識型員工不同於普通員工的本質特征是擁有知識資本這一生產資料,也就是說知識型員工是知識的所有者。

知識型員工的特點

(1)具有較高的個人素質。由於知識型員工以腦力勞動為主,普遍接受過較多、較高的文化教育,所以大多都具有較高的個人素質,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知識型員工不僅靠腦,更主要靠智慧來勞動;不僅對於專業知識,而且對於經濟、管理等都有較多的認識,掌握著最新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