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複讀了顧常超提供給自己的文章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連續好幾天的時間裏,他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麼力量將馬加爵推上了絕路?在如此極端的選擇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心理方麵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今天的大學生們有何種借鑒意義?”後來,李開複在有數十年社會工作和心理輔導經驗的姐姐李開敏的協助下,以這件事為中心,寫出了《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告訴學生們該如何擺脫自怨自艾的狀態,走向自信、快樂和成功。
中國人總認為矜持、含蓄是一種美德,因此,說話辦事總喜歡欲說還休、半藏半露。有時候一件事自己明明能勝任,也要先“哪裏哪裏”、“豈敢豈敢”地客氣推托一番;有時候一件事大家明明可以當麵說開,卻非要拐彎抹角、言不由衷、瞻前顧後,甚至當麵不說背後亂講,這些都是非常不好的習慣,經常起不到積極的作用,還會適得其反。
李開複在國內有位朋友,有一次跟他的下屬吵架了,兩人弄得很僵,就問李開複要不要找第三者居中調解一下,李開複給朋友的建議是:因為這是情感的事情,你應該直接去和下屬溝通;第三者為了做和事佬,可能會說出違背你或你的下屬意願的話(例如謊稱你已經認錯,但其實你沒有),這反而會造成更多的麻煩。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直接了當的溝通遠勝過遮遮掩掩。當然,直接溝通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溝通時,不要論對錯,也不要猜測別人的動機,更不要再趁機補一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談到你的感情。例如上麵那位老板如果直接對下屬說:“雖然你錯了,但我不跟你計較了。”那麼下屬一定會非常反感;如果他說:“你在那麼多人麵前罵我,讓我很下不來台,非常為難。”那麼下屬可能就會理解甚至同情老板了。
現代社會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沒有誰有時間、有耐心去細細品味你話語背後蘊藏的深刻含義,如果你無法讓人在第一時間準確理解你的意思,那麼,你可能就會真的永遠被人誤解了。這點在跨國公司尤其明顯,因為在跨國公司裏,大家來自不同國度,成長環境、成長經曆、文化傳統、處事方式等都不同,有時對同樣的話語,大家的理解也會完全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
1991年1月31日,劉挺到北京希格瑪大廈參加微軟的麵試,他是從哈爾濱坐火車來的,非常優秀,最後得到了微軟的offer。後來有人悄悄告訴李開複,劉挺認為,研究院告訴他可以坐火車也可以坐飛機到北京,其實潛台詞就是讓大家坐火車,因為這樣可以節省費用。這讓在美國長大,習慣直截了當表達想法的李開複頗為吃驚,其實他說可以坐火車也可以坐飛機是為了讓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選擇,而不是節省費用。通過這件事,李開複發現,由於大家的成長經曆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自己無法洞悉員工的內心世界,這讓他感到很急迫,他不希望大家拐彎抹角,而是有話直說。為此,他特意召集了研究院所有員工開會,向大家傳授如何向老板說“不”。“你有權利說‘是’或者‘不是’,我們中國人總以為我是為老板工作的,所以猜測老板會怎麼想。其實,你做事情不是為你的老板,而是為你的公司。你擁有這個項目,你就擁有權利。你應該相信,在你自己的領域裏,你比老板懂得多,比開複懂得多,開複也不是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