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技門的頓教法門(2 / 2)

智光長老似乎早知李國明心中所想,接著道:“我佛當年於菩提樹下,靜坐七日七夜後開悟證道。其所悟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能放下執著,證阿羅漢果,若能放下分別,證菩薩果,若能放下妄想,則證無上佛果。”

李國明聽到此處,有點茅塞頓開之感。智光長老趁熱打鐵,“果慈,人人可以為饒舜,人人可以成佛。人來自法界,自然與法界同體,如果人能時時回歸自性,便時時契入法界妙道。隻是我們內心妄想分別執著太多,把自己本具的如來智慧給障礙住了。”

智光長老所說之法,乃佛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若能參透此法,便能一聞千悟,得大總持。

李國明此時恍如黑夜之中遇見明燈,隻是燈光遙遠微細,尚不能見到路徑,不過方向已有。

“若能時常觀照自心,照見自性本具的如來智慧真心,便可催發技門上乘武功。即便是招修中期修為的人,也可發揮出意修階段的實力。果慈,從今天起,你不用在練習拳法了,為師要你在比武大會前的這幾天靜坐冥想,專心思維為師今天的話。”

其實佛法本無頓漸之分,隻是人根性有利有鈍。上根利智之人聽聞頓法,心不驚動,敢於當下承擔,此後再修技門武學便可一日千裏。而中上根人則需善知識旁征博引,循循善誘,使其漸入佳境,方可了知如來功德乃自家之事。

佛門行者斷不可冒然評論頓教與漸教之優劣,當年六祖慧能大師聽聞金剛經“因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並創立頓教一法。而神秀大師乃傳承東山法脈,曾作偈: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自此創立漸教。

當時六組慧能大師在南方傳經布道,而神秀大師在北方宏宗演教,故有南頓北漸一說。頓漸隻對根機而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在傳授完李國明技門頓教心法之後,智光長老又傳授李國明一套止觀法門。止息妄念,觀照自性,是為止觀。修習此法初期需打坐冥想,隨著妄念漸漸脫落,般若智慧便一點點現前。技門一法本來就依智慧而起,所以借著止觀法門的幫助,行者技門武學修為將神速提升。

菩提法脈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為頓教之法可以使人一夜之間從凡夫位直接提升到意修乃至覺修階段的佛門聖者。不過很多自負自己是上根利智的中下根人,卻窮其一生都難以達到招修中期階段。此法成則成矣敗則敗,沒有絲毫退路。不過還好菩提法脈仍有漸教一法可接引上中下根人,使其漸入聖位。而且技門無論是頓教還是漸教修學起來相對輕鬆,不像力門金剛法脈要有過人的毅力才能修學,而且修學起來十分吃力。

在得到智光長老口傳心授的佛門武學心法後,李國明和趙曉鵬每天都去後山樹林裏勤苦練習。李國明見趙曉鵬的掌法日益精純,步法如幻,出掌如電,心中很是讚歎。但是趙曉鵬心中卻有了疑問:國明這幾天是怎麼了,每次我練習千手觀音掌時,李國明都呆呆的在一旁看,有時又一個人跑去小河邊的大石頭上傻坐著。真不知這小子在發什麼瘋。

平日裏問李國明最近拳法練得怎麼樣了,李國明也都笑而不言,這更使趙曉鵬百思不得其解。至於王駿風,每天幫正弘法師處理完文殊堂的事物後,便來後山找李國明和趙曉鵬。見兩人一個拳腳如風,一個靜坐冥想,王駿風百無聊賴,隻好做點俯臥撐,負重蹲起什麼的。

王駿風雖然素有佛緣,祖上三代都是三寶弟子,自己從小受父母影響,別說出生到現在一直吃素,就是打娘胎裏也吃素。因為他母親在懷他時也沒沾半點葷腥,這可真是胎裏素。不僅他是胎裏素,往上追查,王駿風的爸爸媽媽也都是胎裏素,王駿風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佛製化家庭裏,這也使得他的慈悲心得到了良好培養。

盡管佛緣很深,不過王駿風對佛門武學的領悟能力那簡直不能用一個“差”字來形容,這次跟著大家湊熱鬧,王駿風也報名參加了比武大會。本著重在參與想法的王駿風,其實也想交份漂亮的答卷,奈何自己的師傅也是一個武藝平平之人,沒什麼能教自己的。想偷師學藝,可師兄弟們練的技法自己是半竅都不通,所以隻能做做俯臥撐,負重蹲起什麼的。就算比武大會當天輸得一塌糊塗,至少自己曾經努力了也就心中無悔了。

明天就是比武大會了,利用下午這段時間,趙曉鵬又練了三遍千手觀音掌,便早早休息了。習武之人,要注重養精蓄銳。李國明則一個人在床上打著蓮花座,不斷地調整著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