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2 / 3)

其次,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下,勞動者的勞動,是以公有製企業的聯合勞動為主,同時還有混合所有製和各種非公有製經濟的勞動,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價值關係體係,表現為經濟利益關係體係。各生產經營單位,作為市場主體其生產經營的直接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但整個社會商品生產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環節的活動,從根本上說是為了不斷推進人自身的全麵發展,不再具有階級對抗性質。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與落後的標準。這是因為:一是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鄧小平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成分、經濟利益、就業方式和組織形式的多樣化,使得收入分配方式也日趨多樣化。在這一過程中,工人、農民的總體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個體、私營和外資經濟也在快速發展,個人手裏的財產在逐漸增加。這是實施共同富裕戰略的巨大成就,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顯著成果。如果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與落後的標準,顯然有悖於社會主義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二是要對個人的財產來源進行具體分析。調查表明,我國目前高收入階層的個人財產來源是多樣化的:既有合法收入,也有非法收入;既有生產勞動收入,也有非生產勞動收入;既有利用行業壟斷地位的收入,也有利用市場供求變化帶來的收入,等等。對於非法收人必須堅決取締,對於那些過高收入要進行調節,對於不合理收入要進行整頓,而對於合法、合理的收入則應依法予以保護。

我國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員的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勞動,他們的資本、技術是創造財富的源泉之一。他們的勞動收入和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所得的收入,是他們按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誠實勞動,以及通過合法經營得來的,是為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其他事業做出了貢獻的。如果認為財產越多越落後、甚至成為我們黨和人民的對立麵,那麼,我們黨的群眾基礎勢必越來越弱化和縮小。這不僅不利於我們繼續實施允許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戰略構想,而且不利於調動更多人的積極性,不利於全麵推進現代化事業。

(第五節)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激發社會主義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這對於我們黨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我們黨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重大飛躍,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一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曆來重視人的全麵發展,認為人的發展是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共產主義就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社會。馬克思縱觀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係,立足於人的發展,考察社會曆史的演變,創造性地提出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曆了人對人的依賴、以對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和人的全麵發展三種社會形態。社會發展三形態學說,為我們正確認識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曆史必然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與人的全麵發展的關係,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把人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三大社會形態或三大曆史階段:其一是“人的依賴關係”占統治地位的階段。這是指前資本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人的生產能力隻是在狹窄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其二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階段。這是資本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才形成了普遍的物質交換、全麵的關係、多方麵的需求以及全麵的能力體係。由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攫取剩餘價值,貪欲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占統治地位,人們雖然在形式上取得了相對的獨立性,實際上卻受到物的統治和支配。其三是“建立在個人全麵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階段。這就是未來的共產主義階段。在這一曆史階段,生產力高度發達、消滅了階級、壓迫、剝削,人類社會實現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麵發展作為人自身發展的高級形態,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