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字實則為兩條魚銜接的形象,以魚為圖騰的神農氏首領號“炎”,與以龜為圖騰的軒轅氏(天黿氏)首領號“黃”(黃是龜的象形),以蛇為圖騰的九夷首領號“蚩尤”(蚩是蛇的形象),都是圖騰文化的一種表現。在炎帝族、黃帝族、九夷族經過長期戰爭融合為華夏族以後,他們各自的圖騰也隨之融合在華複族的圖騰“龍”之中了。
自然界本無龍,想象中的龍是魚、龜、蛇三個圖騰的集合,於是有蛇身、魚鱗、龜爪。龍圖騰的出現是通向華夏族形成道路上的重要裏程碑。
前邊已說了,龍的產生與伏羲有密切的關係,而龍的變化和發展又與神農炎帝和黃帝也有著密切關係。
《史記》說:“軒轅,黃龍體。”左丘明說:“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易·係辭》中說:“雲從龍。”《墨子·貴義》中說:“黃帝屬中央黃龍。”張衡的《天象賦》中說:“觀夫軒轅之宮,宛若騰龍之體。”還有的文獻中說黃帝生得“口角龍顏’、‘龜頸龍形”,一派帝王形象。這都是把黃帝美化了、神化了,把黃帝看作是龍的化身。
黃帝部落的圖騰,有一個由熊到螾再到龍的變化過程。
《史記·五帝本紀》司馬貞《索隱》解釋“黃帝”名義曰:‘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
“姬”原是水名,而以黃帝部族的產生與發祥成為黃帝部族的族姓,又“以土德王”,則形成了黃帝部族圖騰的重要條件一黃帝部族的圖騰是以“土”為基礎而延伸到與之有直接聯係的事物。
這一由“土”延伸所及的事物就是稱為“土精”的“螾”,“螾”即今天所說的“蚯蚓。”晉郭璞《讚蚯蚓》:“土精無心之蟲,交不以分,淫於阜螽。觸而感物,無乃常雄。”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又給予誇張,“蟥”就成為一個異常態的生物——“黃龍”就是“螾”的神話化的變體。因此,我們認為,黃帝部族的最初而是以“土”為基礎思維延伸到在土壤中生存的“螾”,“螾”才是黃帝部族的圖騰。由“螾”自然人化變體的“黃龍”承載了黃帝部族的圖騰,它是圖騰發展的變異。……青銅器銘文中的臣字,實際上應當為熊的豎立形象。由於黃帝為姬姓,而臣字最早則為熊的形象,因而可證明黃帝氏族起初應當以熊為圖騰。還有學者認為,據《左傳·昭公十七年》雲:“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雲師而雲名。”說明黃帝氏族先以熊為圖騰,其後又以雲為圖騰。王充《論衡·龍虛篇》雲:‘敬易曰:‘雲從龍,風從虎。’又言:虎嘯卷風至,龍興景雲起。龍與雲相招……雲雨感龍,龍亦起雲而升天。”由於雲與龍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黃帝部落從雲的圖騰而轉化為龍的圖騰。黃帝的姬氏則由龍演化而來。
《緯書集成·河圖編》雲:“黃帝之生,先致白狐,有螾長十二丈。幼好習兵,長善攻戰。問之於風後曰:夫帝之旗,何如乎?風後曰:予告汝,帝之五旗,東方法青龍,日旗;南方法朱鳥,日鼠;西方法白虎,日典;北方法玄蛇,日旗;中央法黃龍,日常也。”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得知,黃帝是以龍為圖騰,而且是黃龍。“黃龍”成為黃帝的代稱。為何稱“黃龍”?由於黃帝出生、成長、活動於黃土高原,土為黃色,是地之正色,黃色象征太陽,象征著光明、吉祥與幸福,人們以黃為尊,以黃為榮,才有了“黃龍”這個稱號。黃帝是以黃色為本色,是以黃龍為圖騰的部族。
據說黃帝與蚩尤在涿鹿大戰,他聯合了都是以獸為圖騰的各部落,主要有熊、羆、貔、貅、貙、虎六支為前驅,以雕、鶚、鷹、鵲為旗幟,百麵戰鼓齊鳴,震天動地,一陣衝殺,蚩尤大敗。黃帝在與炎帝阪泉大戰時,在一個高台上安營紮寨,設兵師為五營,中軍營由百輛戰車組成,左前營、右前營、左後營、右後營各由五十輛戰車組成,每個營壘將車連接起來,圍成一個圈,前方留一個轅門,各營轅門前插上一麵彩旗,左前營為藍色的青龍旗,右前營為紅色的朱雀旗,左後營為黑色的玄武旗,右後營為白色的白虎旗,中軍營為黃色的媵蛇旗,這五營之前豎立一麵繪有熊的紫色大旗。真是壁壘森嚴,嚴陣以待。黃帝一聲號令,大軍齊出動,打敗了蚩尤。黃帝被各部落推舉為首領,天下大定。黃帝建議將各部落的圖騰旗幟互相融合,製成一個統一的圖騰旗幟,各部落也同意放棄各自的圖騰崇拜,而改為一個統一的圖騰崇拜,這個統一的圖騰就是“龍”。
龐進在《炎黃二帝與龍文化》一文中說:龍是炎黃部落崇拜、運用、比附、象征的神物。多元兼容、開拓創新、造福人類、與天和諧,既是龍的精神,也是炎黃的精神。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龍是精神的象征,是精神的崇拜物。
再到後來,黃龍就成了皇權的象征,把龍比作皇帝,皇帝也自稱真龍天子,《新唐書·太宗紀》中稱皇帝是‘嚨鳳之姿,天日之表”。隨著秦帝國的建立,人民自己塑造的龍,竟變成了封建帝王權力的象征,神聖不可侵犯。把皇上稱“真龍天子”,把皇上穿的衣服叫“龍袍”,皇上睡的床叫“龍榻”,皇上坐的位子叫“龍椅”。秦始皇宣布自己是龍的化身,稱為“祖龍”。接著漢高祖劉邦也自稱是龍所生,自命“真龍天子”。“龍”逐漸為皇室所壟斷。到了南宋、明、清時,帝王對龍的壟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三 “龍”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