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登峰造極的清代首飾(1 / 3)

(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曾在宋代建立過金朝的女真族被元滅掉以後,經過了三百多年,在十六世紀末勢力又逐漸發展起來,這個中國古老的民族即現今滿族的前身。

隨著女真族各部發展,統一的趨勢成為當時各部人民的共同要求。當時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最為強大,他統一了女真各部,設立了八旗製。公元1616年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建立後金政權,停止了向明政府納貢。162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繼位(後為清太宗),改女真為“滿州”,改國號為清,並仿照明朝的各種製度進行治理。公元1644年,清軍攻占了北京,結束了明朝的統治。清朝的皇帝福臨(清順治帝),從沈陽遷至北京成為全中國的統治者。

清王朝前期仍然是中國曆史上一個較為強盛的時期。清帝入京以後曾在服飾上做了一係列的規定,除了禁止滿漢通婚外,規定漢族男子要穿滿族服裝,還要剃頭留辮,即把前麵的頭發剃去,腦後留一條長辮,而漢族女子的服裝和習慣聽其自便。另外,滿族女子不得穿漢族服裝或采用漢族女子纏足的習俗。

一、頭飾

(一)金珠玉聚的帝後冠飾

清朝時,在女子服飾方麵,滿漢的習俗差別較大,特別是鳳冠。滿族的清代後妃在參加朝廷慶典時都戴朝冠,這種朝冠也是一種鳳冠,它與宋明時期的鳳冠完全不同,具有典型的滿族風格。《大清會典》中記載:清代皇後的朝冠,冬天用黑色貂皮、夏天用青絨製成一頂折簷軟帽,上覆以紅緯,在帽子正中,還迭壓著三支金鳳,每支金鳳的頂部,各飾一顆珍珠,有的還飾有東珠、貓眼石等。紅緯四周綴有七支金鳳凰,另在冠後飾一長尾山雉,翟尾垂五行珍珠等,真可謂集珠寶之大全了。它的樣式,在《清代帝後像》中有十分具體的描繪。同漢族的皇族一樣,這種鳳冠又因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別。如皇後至貴妃的朝冠,東珠頂都是三層,珠緯上金鳳七支;妃和嬪的東珠頂則為二層,金鳳五支。而清朝皇帝的冠相對較為簡單,但冠頂的裝飾卻華麗異常。所謂冠頂是指在金冠帽頂部的裝飾,它的製做多采用錘鍱、鏤刻、鑲嵌等多種手法。如現今我們能夠看到的“嵌東珠皇帝朝冠頂”、“嵌寶石金冠頂”等,極為華美,其精美程度超過了曆史上任何的朝代。

嬪妃與命婦的各式鳳冠也豐富多彩。由於清代命婦的禮服承明朝的製度,以鳳冠、霞帔為之。再加上中原民族原有的戴鳳冠的習俗,鳳冠的製作,除了在規定的範圍內,工匠們又匠心獨具,使其並不亞於帝後的寶冠。如在江蘇豐縣李衛墓出土的一件金鳳冠,集錘鍱、炸珠、鏤刻、焊接、隱起、鑲嵌等各種工藝於一體,把海天描繪得熱鬧非凡,喜氣洋洋。而現藏於江蘇省鎮江博物館的鳳冠,則顯得玲瓏別致。這兩種鳳冠都具有漢族的風格特點。

(二)滿族婦女的頭飾——鈿子

清代滿族的皇後、貴妃頭飾中,穿吉服(一種禮服)時,有時不戴吉服冠,而戴“鈿”,俗稱“鈿子”。這裏所說的鈿子,並不是指漢族婦女用來裝飾發髻的花鈿或寶鈿,而是滿族貴婦穿吉服袍時戴的一種綴滿花飾的帽子。

鈿子在平時並沒有什麼裝飾,但在遇到值得慶賀或重要的祭祀日子裏,身著禮服的嬪妃頭上就要戴具有裝飾性的鈿子相匹配,成為珠翠裝飾的彩冠。它的製作,一般是用金屬絲及絲帶等編成內胎,正麵呈扇形、綴點翠、料珠、寶石等花飾。清宮的鈿子大致分為三種。

其一,整個冠子用固定的嵌件裝飾組合成眾多圖案的鈿子。如“清點翠珠寶喜字鈿子”,以金屬做胎,黑緞為罩,上麵裝飾著紋飾複雜的點翠紋樣,看上去像藍色的底子,再用紅珊瑚米珠串成雙喜字排列鈿上,並在每一個雙喜字的中間嵌一顆珍珠。頂上一排花蕾,象征繁花似錦,鈿的下麵又有珍珠流蘇。很明顯,這是一頂專為宮中大婚場麵而佩戴的鈿子。

其二,用數件鈿花,在空曠的鈿架上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調配安插,組合成完整的鈿子。

其三,鈿花的主要部分固定在鈿架上,佩戴時依其出席場合的不同需要,再親自裝點其它所需要的鈿花,隨時可以組成一件完整的鈿子。故宮藏清代後妃首飾中的一件鑲珠翠青鈿子就屬於這一種,它的上麵已經固定了最主要的鈿花,主人可以根據場合的不同和自己的喜好再在上麵插上其它的鈿花裝飾,如“銀點翠嵌米珠壽字鈿花”就是在祝壽場麵插戴的鈿花。由於它的隨意性很強,因此深受貴婦們的喜愛。

這些不同種類的鈿子因扇形中央圓形花飾或三或五或七不同,故又有半鈿、滿鈿、鳳鈿之分。其中,孀婦和年長的婦女因不需要有太多的裝飾多用半鈿,鳳鈿隻有新婚婦女所用,其它皆用滿鈿。

早期的鈿子是個箕形的框架,上麵隻插戴一些簡單的飾物。清代坤寧宮夕祭的薩滿太太的頭上,到溥儀出宮為止一直戴著這種鈿子。旗人婦女俗稱她的鈿子為“糞箕子”。到了清朝晚期,穿吉服袍褂以鈿子代替吉服冠,種種美麗的鈿子才開始流行起來。自皇後至品官命婦都很喜愛這種冠飾,這時的鈿子也都裝飾得十分華麗,除各種製作精良美麗的鈿花外,上麵還插戴許多金玉珠寶的飾物以及絨花、絹花等。清代的西太後、瑾妃都有穿團龍褂戴鈿子的照片。

(三)男子官帽上的頂珠與翎管

清代的男子服飾帶有明顯的滿族風俗,其中清朝官員的“頂”就別具特色。

“頂”是指清官員帽子上的頂子,它是區別官階品級的重要標誌,分為朝冠用和吉服冠用兩種。而“頂珠”則指在帽子的中心部位,鑽有一個五厘米直徑的圓孔,並從帽子底部伸出一根翎管,然後將紅纓、銅管及頂珠串聯,再用螺紋小帽旋緊,從而起到一種裝飾和連接紅纓的作用。當時的統治者以頂珠的顏色和質料來反映官階品級:一品官的頂珠用紅寶石;二品官為紅珊瑚;三品官為藍寶石;四品官用青金石;五品官用水晶;六品官用硨磲;七品官用素金;八品官用陰文鏤花金;九品官用陽文鏤花金。

而翎管則是清朝官員帽頂上插翎子(毛)用的。在昭梿的《嘯亭續尋》中說:“凡領侍衛府員、護軍官、前鋒官、火器官、鑾儀衛滿員五品以上者,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冠戴鶡羽藍翎,以為辨別。”於是翎子即成為光榮體麵的官品標誌,甚至還視花翎上“目暈”來區分尊卑,有一、二、三眼的差別,並以三眼為貴。意大利人潘廷章所繪的兩名少數民族的清朝官員,就是頂戴花翎的形象。

翎管是一根兩寸長短的小圓棍,上有一個鼻兒,橫鑽一孔,孔中套環,環上加環,然後用一個小螺絲固定在帽頂上。上部有小部分實心,往下大部分中空,底麵和煙嘴的口相同,可從口內插進翎根,翎子垂在帽後。當皇上大喊“摘了他的頂戴花翎”時,隻需摘掉翎管和翎毛便可,並不是摘掉整個官帽。

在清朝,不同材質的翎管也代表不同的官階品級,如正一品的皇族和正二品官員的翎管,都是珍貴的紅珊瑚或金黃色琥珀,正三品的翎管多為翡翠和上好的羊脂玉,從三品的則為青玉,再往下四品五品所用的材料就是一些雜玉漢白玉或黃銅之類了。在當時,清朝官員的翎管除六品以下隻準用紅玉外,文武官員都是用各類寶石。最時髦的是用翡翠玉製成的翠翎管。在《清稗類鈔?豪侈類》中說榮祿:“所用翡翠翎管表裏瑩澈,自外視翎毛纖發畢睹,蓋玻璃翠也。價值一萬三千金。”

(四)旗髻(清代滿族婦女的假髻)

在道光以前,滿族婦女梳髻,一般多在髻中插上一個筐架,俗稱架子頭。得碩亭《草珠一串》詩中:“頭名架子太荒唐,腦後雙垂一尺長。”詩下自注:“近時婦女,以雙架插發際,挽發如雙角形,曰‘架子頭’。”從傳世圖畫來看,這時期的旗髻還沒有脫離真髻,體積也不很大。清朝中期,是史稱乾隆盛世的黃金時代。處在中國最高地位的皇宮,時常收到各種珍寶和名貴首飾。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清初時宮中以“節儉為本”的後宮嬪妃們追求美的心理,於是她們盡可能的將美麗的珠寶展現出來。當然發髻的裝飾是最重要的,但要將數量可觀的首飾戴在頭上,以前的“小兩把”式發髻就顯露出了許多不足之處。如“小兩把”頭比較低垂,幾乎挨到耳根,發髻較鬆,稍碰即散。於是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最初的發架材料有木質,也有鐵絲擰成的,看上去形似橫著的眼睛架。到了鹹豐以後,其髻式逐漸增高,“雙角”也不斷擴大,進而發展成一種高如牌樓式的固定飾物,這種飾物已不再用真頭發,純粹以黑色綢緞做成,戴的時候隻要套在頭上,再加插一些絹花即可,俗稱“兩把頭”,或稱“大拉翅”。這種形式,在當時的滿族婦女中極為流行,一時成為滿族婦女服飾的標誌之一。在大量的傳世圖像中可以見到它們的樣式。而這一時期的漢族婦女,高髻逐漸減少,戴假髻的現象極為少有。

二、滿漢婦女的發飾

(一)宮廷滿族貴婦的發飾——扁方

滿族婦女梳理頭發時,先固定頭座,再放上發架。還要在頭發上抹上梳頭油或用一種刨花泡成有粘性的水,使頭發不至散亂,再把頭發分成左右兩把,交叉綰在發架上,中間橫插一枝固定頭發的扁方,插在發架上的兩個孔內,然後用發針把發捎和碎發固定牢,這樣一來,戴什麼樣的首飾都不至於鬆落下來,整個發髻梳起來像是個待飛的燕子。同時,扁方也就成為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最主要的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合編的《清末貴族生活》一書中:“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樸。皆以真發挽玉或翠橫‘扁方’上。”它一般長32至35厘米之間,寬4厘米,厚不足1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一端似卷軸。梳“叉子頭”或“大拉翅”,都可起到橫向連接的作用。

清代後妃戴的扁方質地有金、銀、翠玉、玳瑁、伽楠香、檀香木等。它的製作方法有金累絲加點翠、銀、鑲嵌寶石、金鏨花、玉雕等多種多樣。在僅一寸寬的狹麵上,製做出花鳥魚蟲、亭台樓閣、瓜果文字等精美圖案。後妃們戴扁方,還在兩端加以花飾,有的還在扁方一端的軸孔中垂一束穗子,走起路來,步步搖動,很有步搖的意思。現今留存下來的扁方有很多,在故宮藏清代的後妃首飾中有金鑲珠寶扁方、白玉嵌珠寶扁方、金鑲珠寶鏤空扁方、翠鑲碧璽花扁方等等。

扁方的尺寸有大小之分,小尺寸的扁方一般是在遇到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時用。這種場合,婦女們便放下“兩把頭”,頭上插一個三寸左右的骨質小扁方,若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插一個白銅小扁方,以示區別。

皇家女子頭上梳著兩把頭,插戴上貴重的首飾,上身直立,挺胸收腹,較高的頭飾無形中也使婦女的身材比原來高出許多。腳上穿著高靴,走起路來,似有節奏。脖梗不能左右搖晃,來回擺動,樹立了封建社會婦女行為規範的最佳形象。

(二)各族婦女都喜愛的簪釵

清代滿族婦女的發髻首飾除了扁方外,必須同時插戴的還有“頭正”、“頭圍子”、“大頭簪”、“耳挖子”等。其中隻有“頭正”作為重要的裝飾形的飾物,戴在前額的正中。它可以是一支珠花,也有時是個絨絹花。清宮中後妃們戴的這些首飾卻是件件製作精美。特別是簪,其傳世實物極多,分為實用和裝飾兩種。實用形簪多為素長針形,質地多為金銀銅等,在盤髻時起到固定頭型的作用。

而裝飾型簪多選用質地珍貴的材質製成精美的簪頭,專門在梳好發髻後插在明顯的位置上。這種漢族婦女喜愛的頭飾也得到清宮後妃們的垂青。一些漂亮的花簪,俗稱為“矗枝花”、“扒枝花”、“壓鬢花”,所謂“矗”、“扒”、和“壓”都是就它們插戴的方式和位置而言。

從整體來看,當時的發簪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長簪,以材料來區分有金簪,如吉林通榆清公主陵出土的一對發簪,以金絲編成,簪首作鬆、竹、梅,寓意為“歲寒三友”。這種形狀較長的簪實用性強,所以其簪首較小,但不乏精美。這類長簪還有許多是以玉和珊瑚等製成的。現藏故宮的“白玉一筆壽字簪”,是用一塊純淨的羊脂白玉雕成一筆寫成的“壽”字,簪挺就是壽字的最後一筆。類似的還有以整件碧玉製成的碧璽翡翠簪,碧玉上還鑲嵌有紅色寶石。

而用多種材料製成的長簪,簪首的裝飾豐富多彩。如一些花形的簪,花朵狀的簪頭比較大,簪頭以不同粗細的銅絲做成花葉枝叉,再用寶石做成花瓣,花蕊的底部鑽上小孔,穿進細銅絲,繞成彈性很大的彈簧,輕輕一動便搖擺不停。而以動物飛禽為表現內容的蟲草簪,也多用這種方法製成,使飛禽的觸角、眼睛、植物的枝葉如輕風吹動一般,讓人心動。其中以蝴蝶、蜻蜓簪居多。

第二種為珠寶花簪。這種簪一般多插戴在發髻的重要部位。在故宮藏清代後妃首飾中和許多民間留存都有許多傳世佳作。

第三種是最為精美的翠羽簪,這種用翠鳥的羽毛,經過“點翠”製作而成的簪,到了清代被製作得更加精致。由於翠鳥的羽毛顏色本身就十分鮮豔,再配上一層金邊,由此產生出更加華麗的效果。

在清代,清政府規定,漢族婦女不能成為清宮中的嬪妃,所以漢族婦女的首飾多屬於民間。婦女們仍保持著具有悠久傳統的鳳形頭飾,由於它製作精美和較強的裝飾作用,所以一般被戴在婦女發髻正中,成為整個頭飾中最主要的首飾。這種飾物多被做成一隻展開雙翅的鳳凰,口中銜有珠串,人動則珠串搖動。漢族婦女將它戴在發髻正中,左右兩邊的發間再飾以花鈿,滿族婦女也多裝飾在發架或帽子正中。

在清朝,漢族婦女崇尚清雅的裝飾。清代的學者李漁還對當時婦女的首飾佩戴提出了各種倡導,在他的《閑情偶寄?聲容部》一書中寫到:女子隻需有一簪、一耳環就可以陪伴自己的一生,但這兩件飾物不能不求其精美。富貴之家,可以多買一些金玉、牛角之類和各種規格樣式的簪,戴時可以經常變換,或者數日一換,有時一日一換也未嚐不可。貧賤之家,沒有能力購買金玉的,寧可用骨角製做的,也不要用銅錫製作的;骨角製品不僅耐看,做得好的甚至與犀貝製品不相上下。銅錫製品不僅不雅,還有可能損害頭發。對於簪的顏色,宜淺不宜深,這是因為淺色可以把頭發襯得更黑一些。簪子以玉質為上,犀角偏黃色的或密臘偏白色的次之,金銀製的又次,瑪瑙琥珀均不可用。簪頭的形狀用一種事物的形象較好,比如龍頭、鳳頭、如意頭、蘭花頭等。從這些記述可以看出當時文人們對婦女首飾的看法,這種提倡清淡的裝束影響了一些人,也使許多婦女隻喜愛一簪、一珥或一枝小小花鈿的清雅裝飾。如較為年長的婦女、文人之家的女子和崇尚清雅的貴族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