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珍貴典雅的明代首飾(1 / 3)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建國號為明,改元洪武,定都南京,成為曆史上的明太祖。

明太祖在位期間,中華帝國的版圖比唐朝還大。明朝前期,經濟繁榮,冶礦、造船、陶瓷、紡織、金銀珠寶首飾等手工業生產都達到了中國曆史上的最高水平。同時,對外開放的明政府,曾先後派鄭和率領世界上最龐大的船隊七次到西洋各國,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個偉大創舉。走遍了亞洲非洲等三十多個國家,引進了大量的珍寶及其它各種文化知識。

明萬曆十年至二十八年間,朝廷購買珠寶每年平均用銀120萬兩,而在國內的商賈以及民間也不乏珠寶首飾之精品。名師名匠的地位很高,可以與縉紳並坐,或與“士大夫抗禮”,如製玉名匠陸子剛,鑲嵌名匠周柱,冶金名匠朱碧山等。這與當時十分重視手工技術是分不開的。明代著名的工藝家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一書中,記敘了當時的服裝、紡織、鑄造、金工珠玉等各種手工業原料從加工到成品的全部生產過程,為人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資料。

在服飾方麵,明政府按照一定的傳統,設立了十分規範的命婦製度。它對各層不同地位的貴婦服飾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一簪一花都不能隨便佩戴。所謂“命婦”是指受到封建王朝誥封的古代皇室及百官的貴族婦女。按《周禮?天官》中的記述:命婦又有內外之分,內命婦即三夫人以下。古代的天子,後內六宮,有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女。三夫人為分主六宮之事。三夫人以下就是指九嬪。而外命婦是指三公夫人,即孤、卿、大夫之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內外命婦都是依“夫”而定的,隻有丈夫榮升妻子方能榮耀。

除命婦製度外,服飾在平民的各個行當中也有不同的規定。但商人卻是個十分特殊的階層,其服飾特征忽貴忽賤,時而受到朝廷禁令限製,時而又無視等級有所逾越。

而在婦女中,藝妓是城市女子服飾中最有影響者。明代時已有人指出,不遵守服飾製度的主要有三種人,勳戚、太監和教仿藝妓。藝妓們頭飾珠玉金翠,身穿麒麟、飛魚、坐蟒等貴服,與達官貴人交錯於大路之上,也無人過問,這除了與她們的特殊身份有關外,還與她們那悅人耳目的技藝有關,人們稱讚仰慕那些容貌美麗、技藝超群的女子,她們的服飾常成為眾多婦女追隨的潮流。

一、集珠寶之大成的冠

在明代的皇族中,冠是相當重要的。各種冠飾被製作得極其豪奢,可謂集珠寶之大成。1957年,在北京昌平天壽山十三陵中定陵的發掘可謂空前發現,它向人們展示了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玄宮的各色珠寶飾物及履冠袍服。

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極其子孫們葬地的總稱。定陵是其中的一座,埋葬著明神宗萬曆皇帝與孝端、孝靖兩位皇後。現存唯一的金冠就是這位明代第十三個皇帝朱翊均的“翼善冠”,它是用極細的金絲編織而成的,冠上鑲嵌著兩條金龍戲珠圖案。

作為皇帝的朱元璋,為了維護鞏固朱家王朝的統治,將它的二十多個皇子分封到各地去做藩王。作為藩王的皇族擁有優厚的待遇,當然各種衣飾也毫不遜色。皇族男子的冠飾如江西明益王朱厚燁墓出土的一頂累絲嵌寶石金冠,用細如發絲的金絲編成,上麵鑲嵌著數十顆珠翠寶石,兩側插著束發用的金簪,製作得相當精美,完全可以和北京定陵的金冠媲美。而冠飾上的各種冠頂,吸取了北方民族的特點,亦製作得精美華麗。湖北鍾祥市的梁王墓,是一座皇家親王級的豪華墓葬,這裏發現了五件嵌寶金冠頂,其式樣與華麗程度令人難忘。

在官吏的朝服與公服中,各種冠飾也不乏佳作。1970年在山東鄒城市的朱檀墓中發現了大量的冠服與書畫,使我們了解明代親王的服飾風格。其中出土的一頂綴有珠飾的皮弁,是其在禮儀場合的冠飾。這種珠玉皮弁是中國傳統的冠飾,是“會弁如星”最華麗的一種。

在貴族男子的冠飾中,還經常能見到一種束發冠。貴重的束發冠多為玉製,下麵穿有一孔,以備穿插發簪而用。而所用的發簪也多為玉質,特別是那種羊脂玉蘑菇頭玉簪,是當時男子最為喜愛的飾物。

定陵皇後的鳳冠,更是金鑲寶飾的完美組合。皇後戴的鳳冠共出土了四頂,分屬兩位皇後。說起鳳冠,它是在宋朝時被確定為皇族貴婦們所戴的一種禮冠,並且正式收入了冠服製度。明代時,貴族婦女祭祀朝會承襲宋製,也戴鳳冠。鳳冠的式樣在《明史·輿服誌》中有詳細地記載。洪武三年規定:“鳳冠圓匡冒以翡翠,上飾九龍四鳳,大花十二樹,小花樹如之。兩博鬢,十二鈿。”在南熏殿舊藏《曆代帝後像》中,有許多戴鳳冠的明代皇後像,各種鳳冠除大體相似外,每一頂都各不相同。

在定陵出土的三龍二鳳冠、十二龍九鳳冠屬於明孝靖皇後,九龍九鳳冠與六龍三鳳冠則為孝端皇後所擁有。它們的具體製法是:以竹絲為骨,先編出圓框,在框的兩麵裱糊一層羅沙,然後綴上以金絲、翠羽製成的龍和鳳,周圍鑲滿各式珠花。在冠頂正中的龍口中,還含有一顆寶珠,左右二龍則各銜一掛珠串;鳳嘴之中,也同樣銜有珠寶,與傳世的畫像大致相同。通體鑲嵌珠寶的鳳冠,每頂冠上的珠寶均多達一百多塊,珍珠上千顆。這些珠寶均為當時從國外進口,十分貴重。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皇家首飾不僅作為一種富貴來炫耀,更主要的是為了體現佩戴者的尊嚴。皇帝皇後至高無上,因此人們用龍鳳來表示,在中國古老的傳統中,龍是鱗蟲之長,鳳為百鳥之尊。珠寶鑲嵌而成的吉祥如意花朵與金龍翠鳳集中在一起,從而達到尊長與祥和的統一。

而跟隨皇帝祭祀朝會的明朝嬪妃和一些有品級的貴婦也飾鳳冠,但與皇後的相比略有不同,主要是去掉了冠上的金龍,取而代之的是九隻翠鳥,以示等差。

明朝各種不同類型的鳳冠很多,在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妃孫氏墓、湖北圻春荊端王朱厚烇妃劉氏墓,以及北京西郊熏四村明熹宗妃張氏墓中都有發現,有些還保存得十分完好。如湖北圻春圻州明劉娘井墓出土的鳳冠,上麵裝飾展翅飛翔的鳳鳥,周圍還有小鳳鳥和寶石金花。鳳冠都是在出席重要的場合才會戴,閑散在家時的女子會梳髻插上珠翠花鈿。明代杜堇的長卷《宮中圖》,描繪了後宮嬪妃日常的生活,其中梳妝的那位女子像是要去參加活動,臨出門了還要再對鏡整理妝容,而另一位則邊走邊匆匆戴上鳳冠,後邊女子的頭上還插了碩大美麗的鮮花。

二、頭上的裝飾

(一)明代婦女的假髻與發鼓

明代婦女的發髻首飾極為豐富,種類也極多。除傳統的飾物外,在婦女的發飾中還流行一種稱為“發鼓”的襯發飾物,其實就是當時的一種假髻,又稱為“(音同敵)髻”。張自烈《正字通?竹部》中釋“簂”:“婦人首飾,猶今之發鼓”。這種飾物通常以很細的銀絲編製成燈籠孔的一個尖圓頂網罩。髻裏外又可以襯帛、覆紗或頭發,以便用來適應各種不同場合的裝飾。這種實物,在江蘇無錫明代華複誠夫婦墓中曾有出土,墓主是一位命婦,出土時發髻完好,在她發髻的內部,即襯有一隻鎏金銀絲編成的圓形飾物,飾物的四周還留有插簪用的小孔數個,外麵蓋上頭發,並以銀簪等首飾插之。在髻出土的同時,還有插在上麵的幾件鎏金首飾。與此類似的飾物,還見於江蘇揚州明墓中。這類髻還有用鐵絲編製的。顧起元《客座贅語》說:“今留都婦女之飾在首後……以鐵絲織為圜,外編以發,高視髻之半,罩於髻,而以簪綰之,名曰鼓。”在嘉靖初年的河南開封,婦女也喜高髻,以鐵絲為胎,高六七寸,也是髻的一種。講究些的,還用金絲編製,或用金片錘鍱,做成冠的樣子,上麵有冠梁。如在山西大同明甘固總兵孫柏川墓出於繼氏棺中的一件,當時稱為“金梁冠兒”,就是此類。

這種金、銀製作的髻,即使不施簪釵,也是很體麵的頭飾。如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偏宜髻兒歪”。《金瓶梅》第十一回曰玉樓、金蓮“家常都戴著銀絲髻,露著四鬢,耳邊青寶石墜子”。而在不同的場合,還要戴不同形式的髻。《金瓶梅》第七十回寫吳月娘等人穿戴了出行,因還在李瓶兒的喪期,故“五個婦人會定了,都是白髻,珠子箍兒,用翠藍銷金綾汗巾兒搭著,頭上珠翠堆滿”。這種作為孝服的白髻,在明富春堂刊本無名氏撰《商輅三元記》傳奇的祭吊場麵中,有清楚的形象。然而髻卻依然是盛妝之際的“簪首飾之具”,而各式簪釵都可環繞髻而插戴。

明代貴婦頭上的首飾常以“一副”來稱謂。一副便是12件單獨的各種發簪,根據插戴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樣式不同的名字,如頂簪、挑心、分心、鈿兒、掩鬢、滿冠等等。至於插戴的方式,就拿明代末年倪仁吉畫的吳氏先祖容像來看,畫中人頭頂戴著黑色的髻,應該是金銀絲編就,外麵罩上黑色的布帛,最上邊插著一枝花蝶頂簪,中間是一枝佛像挑心簪,挑心簪下麵正好是髻的口沿處,插戴著一枚花鈿,花鈿之下是珠子箍,兩鬢的花簪是掩鬢,周圍對稱插戴的則是各種美麗的花蝶小簪和金鈿,帶角小花簪有些像宋元時期的鬧蛾,行動時花枝嬌顫。

(二)頭箍兒、鈿兒與珠子箍

頭箍是明代婦女常用的一種頭上裝飾,亦稱“箍兒”。當時的頭箍有很多種,其中之一是做成彎弧的長條形簪,使用時插戴在發髻正中。在浙江永嘉宋窖藏中就出有這類發箍三件,其中一件的簪首做成16厘米長的一道彎弧,沿邊有聯珠紋,中間裝點各種花卉15朵,在簪首的背麵中央,有一支垂直向後的扁平簪腳,明代仍沿用此式,沒有較大的改變。在江陰青陽夏氏墓出土的一件,銀簪腳而金簪首,在簪首各式花卉的花心處嵌有珠寶,花朵間點綴著小金葉。而在上海寶山朱守誠夫婦墓所出的彎弧形簪飾,卻已沒有了簪腳。使用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成了所謂的“發箍”,在當時又被稱為“花鈿”或“鈿兒”。《客座贅語》卷四中有“花鈿戴於發鼓之下”。發鼓即髻。無錫華複誠夫婦墓所出裝飾著如意雲頭的鈿兒,正是戴在髻之下。在南昌明益王朱翊鈏妃孫氏所出的鈿兒,可以說是鈿兒之最。

明代還有一種用紡織品製作的頭箍,上麵綴有珠玉,縫合後套圍在前額上,類似“包頭”,即“額帕”。包頭、額帕是明代婦女係在前額的一種巾飾,一般冬天用烏綾、夏天用烏紗做成,闊一至三寸,以全幅斜折裹於額上,垂後兩抄再向前打結。婦女中的老少皆有佩戴。在葉夢珠《閱世編》中:“以予所見……包頭上裝珠花,下用珠邊……花冠、滿冠等式,俱用珠花包頭,上用珠網束發,下垂珠結寶石數串,兩鬢亦以珠花、珠結、珠蝶等捧之。”在上海打浦橋顧定芳夫婦墓中出土的一件,兩端稍闊、中間略窄的一條布帶,珠子沿邊,當中縫綴一枚金片做托的玉雕團龍,左右依次排列八對坐在金托上的玉飾。而定陵孝端皇後頭飾中的一件“抹額”,黃素紗作裏,黃素綾作麵,後麵接頭處用銅針別住,中間縫綴金製的七朵菊花和草葉,花心嵌寶,花葉點翠,其間飾以珍珠。

而最常見的裝飾性頭箍是珠子箍,即以珠子鑲嵌於抹額勒子上或直接以珠子串成的頭箍,戴的時候套於額的上方,頭上再飾其它花翠或戴假髻,這種裝扮在明代上層婦女中很普遍。《金瓶梅》第十一回,“西門慶許了金蓮要往廟上替他買珠子,要穿箍兒戴”。這種箍兒受人喜愛的原因是,它既可以是盛妝時的陪襯,而家常打扮中,又可成為醒目的裝點。《金瓶梅》第七十八回,說“月娘從何千戶家赴了席來家,已摘了首飾花翠,止戴著髻,撇著六根金簪子,勒著珠子箍兒。其實它的前身叫做“絡索”,在南宋時就已經出現。如元代熊進德“金絲絡索雙鳳頭,小葉尖眉未著愁”。它周環發髻而簪戴。在《仿韓熙載夜宴圖》、仇英《漢宮春曉圖》及唐寅《吹蕭圖》中的仕女頭上都戴有這種美麗的頭飾。到了清代,漢族女子的這種頭飾更加流行,成為發髻下最重要的裝飾。

(三)不可缺少的寶鈿——挑心、分心、滿冠

以前流行的各式花鈿、寶鈿,到了明代極為婦女們所喜愛,成為不可缺少的頭發裝飾。在皇宮中,頭麵的裝飾十分華麗,如描繪明代宮廷後宮嬪妃們日常生活的《宮中圖》裏,可以看到嬪妃與侍女豐富的發髻裝飾。而當時一些富裕階層的女子,她們的頭麵也毫不遜色。陳洪綬《西廂記》中戴頭飾、腰環佩都是典型的明代婦女裝束。這類飾物因用途不同,又有“挑心”、“分心”、“滿冠”之分。

“挑心”與“分心”都是明代頭麵中最重要的裝飾。其中“挑心”就是在發髻正麵當中的位置往上挑插一隻單獨精美的發簪,是一副首飾中的領袖。它的簪角在後。簪首的內容十分豐富,最常見的裝飾是佛像,還有梵文、寶塔、仙人、鳳鳥之類,都製作得極為精巧。

“分心”與挑心的作用很相像,也是整個頭麵中最重要的一件飾物。隻是它的樣子是仿效宋金元時期女子所戴冠的冠前飾物,是明代女子插在髻或發髻前後的一種式樣特殊的簪或鈿。它的形狀為十幾厘米的一道彎弧,背麵作出幾個扁管以安簪腳,正麵上緣一般高於兩端,製作極盡工巧,內容多為神仙道人。古代的女子很喜歡在冠的當中裝飾神仙道人,在山西稷山縣青龍寺腰殿元代壁畫中的娥皇和女英,頭戴花冠,其冠頂的中心裝飾著祥雲,雲朵間立著一排仙人,就是這類飾物。在四川平武王璽家族墓地中,女主人的頭麵裏就有一件仙人圖案的“分心”。

又有一種插在發髻後邊的首飾,叫做“滿冠”。滿冠也始於宋,應從插梳的習俗演變而來。它是一種橫插長而彎的飾件。在劉貫道《消夏圖》中的一位侍女頭後,能夠清楚地看見紅包髻下橫插著一個長而彎的滿冠。又在永樂宮元代壁畫中,一位捧盒玉女的頭上,在兩側插戴鳳簪的中間,掩映著一個邊緣綴珠的半月形飾,都是滿冠。

(四)千種萬種的發簪

1. 纖巧的針狀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