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喜金愛玉元朝(1 / 3)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說元朝必須先說蒙古族。據說蒙古人的祖先原先住在一座名叫額爾古涅昆的深山裏,後來從山中出來,一部遊牧於額爾古納河和呼倫池附近及其西南,另一部則遷到卾嫩河和克魯倫河上遊及兩河之間的肯特山一帶,即後來成吉思汗所在的各部落。這種說法來源於蒙文史書《元朝秘史》。到了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率領他的部署,依次征服了蒙古高原上的各個部族,融合成為蒙古族中的一員。並於1260年建立了以蒙古為名的國家“大蒙古國”。

日趨強大的蒙古帝國,滅掉西夏,又聯宋擊金,滅掉了金朝。公元1271年,蒙古帝王忽必烈最終俘虜了南宋皇帝和太後,南宋也隨之滅亡。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史稱元世祖。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統一了中原並把中國境內的居民分為四等:蒙古人是第一等;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回、西域等人)為第二等;漢人(包括契丹、女真、高麗和原金朝統治下的漢人)為第三等;南人,即南宋統治下的漢族和西南少數民族為第四等,處在社會的最底層。這對於漢人來說是一種從未有過的經曆。雖然也曾有過部分土地處於異族的統治時期,但至少其它部分總是在受中國王朝的統治。況且,從前的異族政權一直都傾慕中國文化,很快就會融合進中國的語言和習俗,但元朝的統治似乎預示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消退。漢人那種在唐宋時期繁榮開放的情緒突然被凝固了起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壓抑而不敢伸張,仇恨反作笑臉的不正常心態,這種“假正經”風氣流行開來,並影響到服飾打扮。婦女的裝束為之一變,從頭到腳盡量把全身各部分都藏在衣服裏。在當時一個嚴格的懲罰表中記錄著,男子若“談及婦女容貌妍媸;縱婦女豔裝;在婦女前談及巧妝豔飾與時花翠襖者”均要“記過”處分。

蒙古貴族在硝煙中建立了元帝國,現在國家統一,為了滿足自身物質和精神享受的需要,他們將國內各地的能工巧匠和俘虜來的歐洲人、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中的技藝人才組織起來,在朝廷內將“作院”中各路金玉匠人、總官下屬的司局和工部諸色人匠以及總管府所屬的銀局、瑪瑙玉局、石局等加以聯合,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官辦珠寶首飾手工業隊伍。

元代的黃金寶石異常豐富,他們把寶石稱為“刺子”,又叫“回回石頭”。寶石的來源除了購買還有掠奪和納貢。大量的寶石被用在服飾中。元大都(今北京)和杭州已成為當時中國金玉珠寶生產貿易的兩大中心。其中杭州路金玉總官府有金石瑪瑙工匠數千戶。域外色目人將“鬼國嵌”、“大食窯”等掐絲琺琅、寶石鑲嵌和鏤空玉雕等技術傳入中國。元代學者陶宗儀在《綴耕錄》的“回回石頭”一章中也專門敘述了外國寶石種類、名稱及特征。除了玉器受到重視外,元代的貴族還極喜愛金銀器,並使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一、大沿帽與姑姑冠

蒙古族男子百姓都紮巾或襆頭,而貴族男子則戴一種用藤篾做成的“瓦楞帽”,俗稱“大沿帽”。形狀有方圓兩種,戴有這種帽飾的形象在元刻本《事林廣記》中能夠看到。圖中貴族男子頭戴圓頂瓦楞帽,手裏還拿著一頂方形的。在陝西寶雞元墓出土的男女陶俑頭上也能看到這種帽飾。與此同時還見有一些其它形式的冠,如《蒙古帝王家居圖》中的皇帝,頭上戴著一頂卷雲式金冠。

冬天的時候,他們要戴“暖帽”,有金錦暖帽、七寶重頂冠、紅金答子或白金答子暖帽、銀鼠暖帽等等。到了夏天,就用由竹篾等編製而成的鬥笠,這種鬥笠並不是一般常人所戴,而是發展成了貴族的帽飾,叫做“笠帽”。凡是皇帝戴過的帽子樣式,別人就不許重複。不論是瓦楞帽還是暖帽和笠帽,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帽頂正中裝飾珠寶,其中金銀寶石種類多樣,而多以玉飾為頂飾。

明代沈德符對這種精彩的帽頂裝飾有所記載:“元時除朝會後,王公貴人俱戴大帽,視其頂之花樣為等威,常見有九龍,而一龍正麵者,則元主所自禦也。當時俱西域國手所製,至貴者值數千金。”這種玉帽頂傳世的很多,但九龍頂至今未見。如現存的一件青玉海東青攫天鵝玉帽頂,用鏤空立雕的方法描繪了一支海東青撲壓在天鵝身上,啄其頭顱的瞬間情景。這類玉飾是北方遊牧民族春水、秋山玉飾的延續。

除玉頂外還有金頂。金頂的造型較為複雜,多表現人物、植物、鳥獸動物和與佛教有關的題材。內蒙古烏盟化德縣出土的一件迦陵頻迦金帽頂,就是這類表現蒙古族融合薩滿教和佛教等題材的作品,許多出自域外工匠之手。而在烏盟涼城縣麥胡圖發現的鳳形金帽頂飾,是貴族女子的冠飾,它的造型為雲頭花叢上的鏤空飛鳳,做工十分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