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孫中山在紐約成立同盟會分會,黃溪記、趙公璧分別為正、副會長。
1910年
1910年初,保皇派勾結清政府誣《光華日報》“鼓吹無政府主義”,遂與英國外交部交涉,由緬甸總督懷特下令驅逐居正等出境,《光華日報》第二次停刊。莊銀安等避居檳城,重組《光華日報》。
1月18日,孫中山在芝加哥成立同盟會分會,梅培、肖雨滋分別為正、副會長。
1月29日,黃興由日本抵達香港,主持廣州起義籌備工作。
2月1日,由汪精衛編輯的《民報》第26期在日本東京出版,此為該刊最後一期。
2月10日,孫中山抵達美國舊金山,受到當地華僑的熱烈歡迎。
2月9日,廣州發生軍警衝突事件。黃興、趙聲等人決定發動起義。12日倪映典趕回廣州,帶領士兵“奪槍出營”,宣布起義,起義軍3000多人兵分三路進攻廣州城。遭到水師提督李準鎮壓,倪映典被殺,起義失敗,史稱“廣州新軍起義”。
2月12日,陶成章、章炳麟在日本東京重建光複會。
2月27日,同盟會舊金山分會成立。孫中山出席演講。
2月,光複會於同盟會之外另行恢複組織,在日本東京設立總部,分別以章炳麟、陶成章為正、副會長。後在南洋英、荷屬各埠建立分會。
3月,在孫中山倡議下,成立舊金山美洲同盟會總會,對美洲華僑革命力量進行統一領導。《美洲少年》改名為《少年中國晨報》,成為美洲同盟會機關報。
3月28日,孫中山抵達美國檀香山,旋即改組興中會組織為同盟會分會。
4月16日,喻培倫、黃複生、汪精衛在北京謀炸攝政王載灃,事泄未遂,黃、汪被捕入獄,被判處永久監禁。
4月,劉思複與謝英伯、高劍義、陳炯明等8人憤於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在香港組織“支那暗殺團”。
5月16日,孫中山在希爐改組中華革命軍為同盟會分會。
6月16日,各省請願同誌會和澳洲、南洋華僑請願代表發動第二次請願活動,要求速開國會。
7月14日,孫中山致函同盟會怡保分會,征求其對支部遷址與改組同盟會的意見。
7月19日,孫中山離開新加坡北上檳城,與當地革命派領袖共商遷址和改組一事。
7月,南洋支部移往檳城。
8月20日,舊金山《少年中國晨報》創刊。
10月12日,孫中山在南洋檳城主持召開中國同盟會骨幹秘密會議,出席者有黃興、謝逸橋、謝良牧等,研究再次策劃廣州起義的問題。
11月4日,清政府宣布於宣統五年召開國會。
11月上旬,美國舊金山華僑同盟會會員鄺佐治、朱卓文謀刺赴美考察的清朝海軍大臣載洵。謀刺失敗,鄺佐治被捕入獄。
11月13日,孫中山、黃興、趙聲、胡漢民以及檳城和國內東南各省代表在檳城召開秘密會議,商討在廣州再次發動新軍起義事宜。會後趙聲潛往香港聯絡新軍,黃興、胡漢民、鄧澤如分赴南洋各埠籌款。
11月15日,孫中山在同盟會檳城分會會議上作籌款演說。
1910年,柬埔寨同盟會分會成立。
1911年
1月13日,黃興離開新加坡前往香港,18日抵達。積極籌備廣州起義。月底,在香港成立了同盟會革命軍統籌會。
2月5日,為給黃花崗起義籌款,孫中山第二次到達加拿大,在馮自由的協助下,加拿大各埠華僑為廣州起義共捐助7萬港元。旅居新加坡、馬來亞、越南、緬甸等埠的華僑青年回國報名參加廣州起義。
1911年春,李萁從香港至菲律賓小呂宋,設立同盟會分會,旋即發刊《公理報》,以鄭漢淇為總理,這是旅菲華僑設報之肇始。
4月8日,馬來亞華僑礦工溫生才擊斃署理廣州將軍孚琦後被捕,15日就義。
4月15日,孫中山在美國發行中華民國金幣債票。
4月27日,廣州起義爆發。黃興率12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由於力量懸殊,起義失敗。事後,共收殮烈士72人的遺骸合葬於廣州東郊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5月5日,孫中山在芝加哥決定成立“革命公司”的籌款機構,動員廣大華僑認購股票。
5月,同盟會溫哥華分會成立,馮自由為支部長,周連盛為副支部長。不久,維多利亞分會成立。
6月18日,美國舊金山美洲同盟會總會長李是男和舊金山致公堂首領黃三德接受孫中山的建議,實行兩大組織的聯合,同盟會員全體加入洪門致公堂。
7月21日,美洲洪門籌餉局在美國舊金山成立,黃三德、李是男被推舉為負責人。推選孫中山、張靄蘊、黃芸蘇、趙煜分赴美國南北各埠進行宣傳和籌款活動。
7月31日,譚人鳳、宋教仁、陳其美等人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作為策動長江流域各地起義的領導機關。
8月13日,馬來亞華僑同盟會會員陳敬嶽、林冠慈在廣州炸傷鎮壓黃花崗起義的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林冠慈當場犧牲,陳敬嶽被捕就義。
8月下旬,湖北文學社、共進會在武昌舉行聯席會議,成立統一指揮機構,推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策劃起義。
8月,同盟會古巴分會在哈瓦那成立,主盟人為黃鼎之。
9月2日,孫中山偕黃芸蘇離開舊金山赴美國北部各埠籌款。
9月25日,吳玉章、王天傑等在四川榮縣宣布獨立,建立革命政權。
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租界趕製炸彈,不慎爆炸,導致起義指揮機關被破壞,革命黨30餘人被捕。同日,蔣翊武因起義計劃泄露遂決定當夜起義,後起義未發動成功。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工程第八營、塘角輜重隊首先發難,其他各部革命力量聞聲紛紛響應,血戰通宵,總督瑞澄等大小官員逃跑,武昌光複。
10月11日,湖北軍政府成立。推舉黎元洪為都督。同日,漢陽新軍由革命黨人胡玉珍、邱文彬等率領起義,光複漢陽。同日,革命黨人趙承武率軍起義攻占漢口,成立漢口軍政分府。同日,正在美國各埠為革命進行演說籌款的孫中山,獲悉武昌起義的消息,決定轉赴歐洲進行外交活動,然後回國。同日湖北軍政府向各國駐漢口領事發送照會,宣布對外政策。
10月11日,緬甸同盟會組成籌餉局,徐讚周、何陰三分別任正、副局長。
10月,新加坡華僑革命黨人盧耀堂、黃吉宸等創辦《南僑日報》,及時報道國內革命形勢及世界各地華僑的革命活動。
10月27日,同盟會會員張文光從緬甸回到雲南騰越,率領革命黨和新軍起義,占領騰越。
10月27日,《南僑日報》在新加坡發行,報道國內革命情況。
11月1日,陳炯明和鄧仲元在惠州發動武裝起義。同時,同盟會會員王和順組織“惠軍”進攻惠州。
11月1日,清皇族內閣辭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11月2日,同盟會怡保分會舉行大會慶祝革命成功,與會者400多人。
11月8日,革命黨人許崇智在福州率新軍起義,次日占領省城,閩浙總督鬆壽自殺,福建光複。
11月9日,廣東獨立,胡漢民為都督。
11月12日,福建革命新政府要求海外華僑提供財力協助的電報到達新加坡。次日,新加坡福建社團在陳楚楠、陳嘉庚及同盟會新加坡分會領袖陳先進等讚助下,在天福宮召開大會,成立福建保安捐款委員會。
11月20日,廣府、潮州、客家、海南各方言社團代表在新加坡哇燕街同濟醫院開會,組成廣東省保安救濟籌捐委員會,以負責革命籌款活動。
12月1日,京津保同盟會在天津成立,推舉汪精衛為支部長。
12月,美洲同盟會、致公堂、洪門籌餉局分派馮自由、吳世榮赴南京列席十七省代表會議。
12月4日,留滬各省代表召開共和聯合會大會,推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並推大元帥組織臨時政府。
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回國抵達上海。
12月29日,各省代表會議在南京召開,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2月30日,孫中山召開中國同盟會本部臨時會議,改訂同盟會暫行章程,發布《中國同盟會意見書》。
1912年
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月3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1月,旅居美國、古巴、加拿大、墨西哥、秘魯、厄瓜多爾、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南非等地的華僑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及孫中山以表祝賀。
2月12日,宣統皇帝溥儀宣告退位,清朝封建專製統治結束。
2月24日,日本神戶、大阪華僑千餘人召開中華民國共和紀念會。
2月26日,臨時政府舉行內閣會議,討論荷蘭殖民政府虐待巴達維亞、泗水華僑問題。
3月2日,孫中山發布禁煙、禁止刑訊、禁止買賣人口、革除清朝官廳稱呼等命令。
3月3日,中國同盟會本部在南京召開大會,製定新綱領,推選孫中山為總理,黃興、黎元洪為協理,這標誌著同盟會開始由秘密轉向公開活動。
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3月11日,孫中山公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體製。
3月19日,孫中山頒布《大總統令外交部妥籌禁絕販賣豬仔及保護華僑辦法文》及《大總統令廣東都督嚴行禁止販賣豬仔文》,嚴令禁止拐販華工。
4月1日,孫中山正式宣告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
4月25日,同盟會本部由南京遷往北京。
5月15日,孫中山主持公祭廣州黃花崗烈士。
6月22日,楊子貞、曾廣庇等在仰光發動勸募“國民捐”、“愛國捐”,得287572緬元;陳允洛奉命,攜款回廈門供討袁革命運動之經費。
8月25日,同盟會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四會黨,在北京召開國民黨成立大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