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反清起義的高潮(1 / 3)

辛亥革命期間所發動的曆次武裝起義,以廣州“三·二九”起義最悲壯、最感人,影響也最大。廣州“三·二九”起義是同盟會“最重大的一次舉動”,是同盟會“籌備時間最長,用款最多”,同時也是“損失最慘重的一次起義”,它所傾注的革命骨幹力量之多是以往任何一次起義都不能比擬的。孫中山曾歎息“吾黨之精華,付之一炬”。胡漢民亦說此役流的是“許多純粹革命同誌的血”。海外華僑在這次起義中的重大貢獻,值得稱頌。

一、華僑與“三·二九”起義的醞釀和準備

同盟會成立之後,多次領導武裝起義,但屢遭失敗,損失了大批革命骨幹,經濟也麵臨許多困難,致使一些革命黨人情緒低落,對前途失去信心,“舉目前途,眾有憂色,詢及將來計劃,莫不唏噓太息,相視無言”。而另有少數革命黨人,如汪精衛、黃複生等在激憤之餘,便不顧革命大局之利害,去進行個人冒險的暗殺行動。在這種複雜的形勢麵前,孫中山充分表現出他的革命堅定性。他常開導同誌說:“惟積極始有善惡可言,消極則有惡而無善;餘對於革命職責,斷不容憂傷憔悴以死,餘惟繼續奮鬥耳”。於是,孫中山積極謀劃,以圖再舉,得到了華僑的大力支持。

早在1910年3月,孫中山先後於14日發電報、28日致長函到香港給黃興,提出在廣東再次發動起義的計劃。5月13日,黃興複函孫中山,謂各同誌讀到來電提出的廣州再次發動起義計劃,“靡不歡躍之至”。黃興在函中彙報國內運動情況,陳述了選擇廣州作為發難地點等項意見。5月30日,孫中山離開檀香山,決定東返就近領導國內革命運動。6月16日,孫中山在東京召集黃興、趙聲等同盟會骨幹舉行會議,討論統一各省革命團體行動、發動起義時機以及通過美國人波司之手籌措經費等問題。7月11日,孫中山抵新加坡,隨即函約各地革命黨人前來會商,以便決定今後革命之方針,隨後由新加坡赴檳榔嶼。1910年8月孫中山發函南洋各地,指導同盟會組織整頓工作:為便於開展活動,推廣在盟書上改署“中華革命黨黨員”的做法,為擴充組織,取消新會員繳納入會費的規定;對各分會主要幹部發薪等。此舉大大調動了廣大革命黨人的積極性。10月至11月上旬,孫中山又致函南洋各地革命黨人,分析形勢並提出重新組織起義的任務。指出:“乃者時機日逼,外麵高麗既滅,滿洲亦分,中國命運懸於一線,內而有釘門牌、收梁稅,民心大變,時有反抗。吾等新軍之運動,已普及於雲南、廣西、三江、兩湖,機局已算成熟。”10月28日,孫中山致函鄧澤如說:“弟今另有所見,必須足下犧牲數禮拜之時日,親來商助,事望可成。見信之日,無論如何匆忙,必請早臨為禱。至急!至要!餘容麵談。”

會議在1910年11月13日秘密舉行,到會的除黃興、趙聲、胡漢民等同盟會骨幹,還有孫眉和檳城南洋支部代表黃金慶、吳世榮、熊玉珊、林世安以及怡保分會代表李孝章,芙蓉分會代表鄧澤如,印度尼西亞邦加島的代表李燮和等,共計53人。會前,孫中山針對一些革命黨人因廣州新軍起義失敗而感氣餒、對革命前途喪失信心的情況,豪壯地表示“一敗何足餒”,指出過去屢遭失敗,“幾為舉世所棄,比之今日,其困難實百倍”,而當前“革命之風潮已盛,華僑之思想已開,從今而後隻慮吾人之無計劃、無勇氣耳。如果眾誌不哀,財用一層,吾當設法”。舉行會議時,他繼續鼓勵大家“鼓其勇氣,乘此良機,重謀大舉”,強調隻要作“充分之籌備”,革命便可成功。會議經過統一思想,決定積極籌集款項,準備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並決定起義仍以新軍為主幹,另擇革命黨人五百名充當“選鋒”(後改為八百人)。計劃在廣州得手之後,“立即分遣三軍主力:一軍出湖南趨湖北,黃興統之;一軍出江西趨南京,趙聲統之;一軍留粵為後援。俟南京、武昌光複後,即會師北伐”,直搗清政府。具體領導這次起義的是黃興、趙聲和胡漢民。從中不難看出,華僑是醞釀、決定“三·二九”起義的重要參與者。

1911年1月18日,黃興抵香港,受孫中山委托主持廣州起義籌備工作。月底,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於跑馬地三十五號,以黃興為部長,趙聲為副部長。下設調度、儲備、文通、秘書、編輯、出納、調查、總務八課。並分派專人負責發動新軍、防營、巡警,聯絡番禺、南海、三水、順德、惠州等地會黨和綠林。美國歸僑李煜堂將自己在港經營多年的金利源藥材行作為秘密機關,負責接收海外黨部的彙款、捐獻的槍支彈藥等,然後轉運國內起義地點。統籌部陸續在廣州城內外設立辦事、聯絡、藏軍械、製炸藥等秘密據點幾十處,其中河南溪峽徐公館及萬福裏178號等隱藏炸藥、武器的秘密機關以華僑徐宗漢、羅及妻女為聯絡員;華僑李德山、黃鶴鳴等分別在芙蓉裏4號舊倉巷、甘家巷西湖街8號等秘密機關負責。

2月4日,譚人鳳應黃興電邀抵香港,共商聯絡各省策應廣州起義之工作。次日,譚人鳳離港赴湘、鄂行事。此外,統籌部又派鄭讚臣聯絡江、浙、皖三省,方君瑛等聯絡廣西。各地同盟會負責人如宋教仁、陳其美、居正、孫武、焦達峰、方聲濤等都奉命作響應起義的準備。黃花崗起義所用的槍支彈藥多由華僑從國外購運。日本、越南、暹羅等地華僑參與購買武器及向香港的運送工作。黃興長子黃一歐,自幼隨同父親參加反清革命,14歲便經孫中山和章炳麟介紹加入同盟會,成為同盟會中年紀最小的一位革命者。1911年初在日求學的他冒宮崎龍介之名,身穿和服,講一口流利的日語,與同住宮崎寅藏家中的日本浪人黽井一郎一起,將50支駁殼槍、20支勃朗寧、萬發子彈,分裝四口皮箱,搭乘外國郵輪,順利將這批武器運抵香港統籌部。此後,黃一歐又成功接應了兩次運抵香港的軍火。越南海防華僑劉岐山、馬祺、劉濟川等參與組織由香港向廣州轉運武器的工作;馬來亞、新加坡華僑周之貞、郭漢圖、廣妹(女)等將武器裝入梳妝台及花盆等運到廣州;華僑杜鳳書更發明了將彈藥裝飾成顏料、罐頭報關的辦法運到廣州。據不完全統計,從日本、越南等地共購運各種槍支780多支,以及一批彈藥。華僑不顧個人安危,秘密購運武器,為發動起義提供了保證。

為組織起義力量,統籌部一麵派人回國做清朝新軍的策反工作,一麵在國內外挑選優秀青年組成敢死隊。南洋華僑對起義態度積極,紛紛報名參加“選鋒”。他們“爭先返國效力,甚至因人數過多,由抽簽以決定回國參加者。越南各地另有一批僑胞,三十餘人組織一敢死隊,由陳有率領回國,隻因陳有等乘搭之船隻中途遇霧,延期抵港,致此批敢死隊同誌,未能趕及參加”。據統計,回到香港集中準備參加起義的南洋華僑至少有500人。

積極支持孫中山醞釀再舉起義,長途跋涉回國秘設起義據點,不顧個人安危、竭盡全力為起義購運武器,“爭選返國”參加“選鋒”……華僑為廣州“三·二九”起義的發動做了許多工作。

二、血染黃花崗

1911年4月8日,統籌部在香港召開重要會議。經過數月的緊張籌備,已組成一支擁有800人的“選鋒”隊,在廣州設立秘密據點38處,省城內外及各省革命力量也已大致聯絡就緒。會議認為起義時機已經成熟,便預定於4月13日(農曆三月十五日)在廣州發難,擬訂了十路進襲的戰鬥計劃,並任命趙聲、黃興為革命軍正、副總司令。因同盟會會員溫生才在統籌部不知情的情況下,刺殺了清署理廣州將軍孚琦。此舉使廣州清軍嚴加戒備,兼以國外餉械尚未到齊,故起義未能如期發動。

4月23日,黃興由香港潛入廣州,在小東營5號建立了起義指揮部,進行作戰部署。旋因內奸告密,全城戒嚴,敵人四處搜捕,許多“選鋒”隊員和軍械也未能按計劃從香港進入廣州。在重重困難的處境下,黃興等於26日集議,堅持發動起義的既定方針,改訂作戰計劃,定於次日舉事,下午五點半發難。

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廣州起義爆發。下午五時半,黃興率120名“選鋒”隊員,臂纏白布,足著黑白膠鞋,手執槍械,按時起義,由小東營指揮部進攻兩廣總督署。然而,起義的關鍵時刻,隻有黃興一路發動,其他三路或觀望或按兵不動未服從調遣,新軍、防營、警察、會黨等也沒有如期響應,致使黃興一路孤軍奮戰,四麵受敵。黃興一路行至總督署前,起義軍槍彈並發,號角高鳴,擊斃衛隊,衝入總督署,分頭進行搜索,知總督張鳴岐已逃走,便放火焚燒總督署。出東側門,遇李準衛隊,起義軍犧牲了七八人,黃興亦負傷。黃興便將部隊分為三小隊,一隊出小北門,擬與新軍取得聯係;一隊去攻督練公所;黃興自己率一隊出大南門,擬與防營取得聯係。黃興等行至雙門底(今北京路),和防營數百人相遇,且戰且走,奮戰徹夜。經過激烈戰鬥,終因實力懸殊,起義軍犧牲過半,多人被俘而陷於失敗。黃興、朱執信等負傷後化裝返港。戰鬥中英勇犧牲或被捕後慷慨就義的有喻培倫、林時爽、林覺民、方聲洞等共80餘人。4月28日,順德、南海兩縣會黨起兵響應廣州起義。其中一支隊伍曾於30日攻入佛山,不久退出。堅持戰鬥約一個月,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