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所有人的自私之愛:“白金法則”與“去中心化”
萱爺趁著市場淡季,回家幹了兩件痛快的事:組織了兩場聚會。
第一場,母親節,她訂了最貴的養生會所最大的房間,借用公司本部兩輛豪車及司機,接來五位婆婆。其中,端坐大桌主位的是自家婆婆,剛出院不久,新做了頭發,戴一尊玉佛,雖然扯著家鄉口音不大會說話,也暗暗使勁撐起場麵。另四位則是“送飯黨”成員的婆婆,穿著與氣質各異,身邊各自坐著事先未接通知、臨時趕來的媳婦。滿桌人除了萱爺,個個一臉莫名。
萱爺坐在副陪席位,端起一杯熱山藥汁:“今天是母親節,我早想找個機會把媽媽們接來聚聚,總算實現了。前段時間我媽住院,我在外麵也顧不上,多虧好姐妹們照顧。無以為報,就一起過個節吧!媽媽們,辛苦了!姐妹們,感謝!”
大家這才領會主題,一杯杯山藥汁、南瓜汁碰在一起。媳婦們鋪餐巾的鋪餐巾,夾菜的夾菜,忙不迭照應自己婆婆,當然也不免小聲交代些來龍去脈。各家婆婆得了話題,都向萱爺婆婆問候,“得什麼病”,“不要緊了吧”,“臉色挺好”,順帶交流健康養生心得,慢慢聊開,也就不拘束了。萱爺連敬幾杯,先誇讚自家婆婆如親媽,體弱誌堅從不拖後腿,又向每位婆婆介紹自己與她家媳婦相識多久情誼多深,這好姐妹往醫院送過幾次海參或煲湯。事先安排好的服務員緊密配合,一一送上包裝精美的康乃馨花束。有位婆婆張嘴便說:“喲,這叫什麼花?我還頭回收到呢!”身邊的媳婦一臉尷尬。
好菜一道道上來,氣氛開始熱乎。婆婆們平時沒多少飯局聚會,遇著同齡人,不免一見如故。萱爺建議幹脆換位,婆婆們一個挨一個在上首坐成半圓,媳婦們則湊成另半圓——“這樣說話多方便!”婆婆們果然說得更起勁了。樸實的說:“年輕人都忙,俺那兒子媳婦也沒空回家,八月十五一趟、過年一趟唄,要說俺家也不遠。”識趣的說:“你這媳婦品性真好,大氣、周全,在單位是不小的領導吧?”也有酸溜溜的說:“我這個身子骨也是硬撐,想開了,明天也住院去,等著媳婦送飯吧。”
不知道媳婦們聽沒聽見。萱爺早逼著她們把杯子裏都換成了酒,“封疆大吏”的萱爺,酒量是很厲害的。
第二場,兒童節。萱爺早跟女兒的班主任打好招呼,包場“星期八小鎮”,讓全班同學加各位老師的孩子盡情狂歡,歡迎家長陪同。還包一頓午飯,“小鎮”隔壁的必勝客,比薩牛排隨便點,冰淇淋吃夠為止。對二年級小孩來說,這就是豪華夢幻一日遊了。59名同學加差不多數量的家長以及3位老師,場麵好不熱鬧。班主任忙著拍照上傳班級博客、QQ群相冊和學校網站論壇。學校鼓勵多搞活動,“小鎮”裏的角色扮演,可提高創造力、想象力,午餐時不知誰帶頭唱起改編版《媽媽去哪兒》,也體現出大家庭其樂融融,這樣的資料準為班級加分。嗯,這樣的家長多一些就好了。
萱爺和老公一起陪著女兒,她看著一張張可愛的小臉,在心裏幫他們寫周記:“今天,在某某媽媽的組織下,我們過了一個快樂的‘六一’。”並暗暗期待他們中有人會去問自己媽媽:“早飯可以吃牛排嗎?”
聽萱爺講完這兩段,我欽佩地問:“這就是你說的‘報答’?”
萱爺重重點頭:“嗯。她們怎麼對待我,我就怎麼對待她們。”
我想來想去,不知道這算不算另一個版本的“反黃金法則”。隻能問萱爺:“你牙根不癢了嗎?”
萱爺沉默。
如果是我,也會沉默,因為實在總結不出這兩件事的收獲。報複?哦不!報答“送飯黨”,大概讓萱爺奪回了一些心理優勢,所謂高地的東西。但是聚會的女人、女人的婆婆、女兒的同學、同學的家長、老師和老師的孩子……本來不都是沒關係的人嗎?
就這麼糟糕,我們認為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專門對沒關係的人起勁。
“是那些人先起勁的。”萱爺說。
大概她們沒畫過自己的小宇宙吧。人沒有經過自我整理的時候,總覺得滿眼繽紛,俱是要緊。因為哪些在核心、哪些在外圍判斷不清,隻能懷著一種謹慎的功利心,假設每個人都可能對自己產生潛在的利益影響、每件事都可能指向自己想要成就的目標。如果考慮到蝴蝶效應,這也是對的,但其中“場”的運算過於複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的所作所為,未必都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