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是真。我們總是覺得擁有得越多越好,但實際上,你擁有得越少,你才會對所擁有的傾注更多的關注與愛護。對你愛的人,你會想念,會想去撫摩。同樣地,對你喜歡的東西,你會經常想要去看看,去碰碰;而對你不喜歡的東西,你不會總去看它,甚至都不會把它拿出來。如果我們擁有的東西和信息是為了使用,那在它完成使命之後,占有它還有什麼用?隻是一味地收集東西,而不去管理,這些東西最終會變成雜物。
雖然我們的耳朵聽不到,但這些雜物總在不停地索要著我們對它的關注,“主人,摸摸我吧”、“主人,看我一眼吧”。衣服越多,管理它們的時間也就越多,出門的時候因為挑衣服而花費的時間也就相應增多了。這樣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就被分散了,所以我們有必要把自己物品精簡下。
果斷地扔掉你不需要的東西(很有可能你所擁有的東西當中多半都是不需要的)。你可能會因為這些不需要的東西,錯失一些難得的機會。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推崇“簡單”的理念,並把它作為企業的生存戰略手段。2005年貝恩谘詢公司調查結果顯示,企業要拿出產品成本的10%~25%的費用來為它的“複雜性”埋單。
世界有名的大企業,像蘋果、飛利浦追求的經營方向都是“簡單化”。飛利浦的“開會文化”不是強調“需要開什麼樣的會議”而是“沒必要開的會就不開”。上班族經常會輾轉於各種各樣的會議之間,經常是這個會還沒開完,就要趕著去參加另一個會。甚至有一些公司馬上要倒閉了,員工們還在那兒坐而論道、誇誇其談。
備受人們尊敬的作家、自然哲學家亨利·大衛·梭羅在瓦爾登湖邊,自己蓋了一間房子過起了簡單的生活。隻有幾件個人物品和三把椅子,這三把椅子,獨坐時用一把,交友時用兩把,社交時用三把。他認為越是簡單,就越是能將精力集中於他的研究,也就可以找到更神聖的道路。活得越是簡單,就會發現宇宙的規律也是簡單的,我們就越容易和宇宙、周圍的世界建立更和諧的關係。
我們必須承認:一切事物,甚至想法都是有有效期的。過了一定的時間,就必須放手。我以前去過一位社長家,為他整理家裏的桌子。整理當中,這位社長從內心裏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了,他自己提出要把自己的專業書籍都扔掉,但兒童讀的名人傳記不能扔掉。這倒不是因為花了很多錢買的,隻是因為他覺得這些書很有教育意義,所以想讓自己的孩子讀,但他的孩子已經上高中二年級了。這位社長興致勃勃地和我說,隻要對孩子說讀一本就給他1萬元(韓元),孩子肯定就會讀了。但是社長沒想過,對於一名高中生來說,讀兒童讀物到底還能有多大的教育意義?
已經過了閱讀有效期的書、已經結束的項目資料、已經不合適的衣服、隻在以前單位有效的價值觀等,統統都要扔掉。隻有把這些清空了,才能提高效率,使自己發展得更好。有個來聽過課的人聽完了我的課後,馬上回家把男朋友送的玩具熊扔了,這隻玩具熊是她生日時,男朋友送的。當時男朋友把這隻熊給了她後,就一走了之了,讓她覺得非常沒有誠意,所以每次看到這隻熊,都想對男朋友發火。扔掉玩具熊後的第二天開始,她以前那個一醒來看到熊就對男朋友發火的習慣也消失了。因為不合心意的禮物,令兩個人的關係不斷惡化,自從扔掉玩具後,兩人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好了。
把表麵的東西整理好,內心、情緒自然會得到整理。學會丟棄,這樣才會產生新的機會。
行動方案
整理下你的東西,找出隻屬於過去的或不能帶給你好心情的東西,果斷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