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伯夷,古之論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辯之反複不一,是愈益可信也。
·《伯夷》
武王倡大義於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獨以為非,豈伯夷乎?
·《伯夷》
天下之道二,仁與不仁也。
·《伯夷》
聖賢辯之甚明,而後世偏見獨識者之失其本也。
·《伯夷》
聖人之言行,豈苟而已,將以為天下法也。
·《三聖人 》
嗚呼,所謂君子者,貴其能不易乎世也。
·《周公》
後世之士,尊苟卿以為大儒而繼孟子者,吾不之信矣。
·《周公》
夫所謂憂君之憂、患民之患者,亦以義而後可以為之謀也;苟不義而以能釋君之憂、除民之患,賢者亦恥為之矣。
·《子貢》
賢之所以賢,不肖之所以不肖,莫非性也;賢而尊榮壽考,不肖而厄窮死喪,莫非命也。
·《楊孟》
今學者是孟子則非楊子,是楊子則非孟子,蓋知讀其文而不知求其指耳,而曰我知性命之理,誣哉!
·《楊孟》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
·《材論》
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
·《材論》
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者,吾不信也。
·《材論》
離道以合世,去禮以從俗,苟命之窮矣,孰能恃此以免者乎?
·《命解》
精與神一而不離,則變化之所為在我而已。
·《洪範傳》
施生以柔,化成以剛,故木橈而水弱,金堅而火悍,悍堅而濟以和,萬物之所以成也,奈何終於撓弱而欲以收成物之功哉?
·《洪範傳》
“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何也?言有能者,使在職而羞其材,有為者,使在位而羞其德,則邦昌也。
·《洪範傳》
凡為禮者,必詘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而為尊者勞。
·《禮論》
聖人苟不為之禮,則天下蓋將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此亦可謂失其性也。
·《禮論》
天而無是,則人欲為之者,舉天下之物,吾蓋未之見也。
·《禮論》
先王知其然,是故體天下之性而為之禮,和天下之性而為之樂。
·《禮樂論》
禮者,天下之中經;樂者,天下之中和。
·《禮樂論》
大樂之極,易而希聲。簡易者,先王建禮樂之本意也。
·《禮樂論》
衣食所以養人之形氣,禮樂所以養人之情也。
·《禮樂論》
養生以為仁,保氣以為義,去情卻欲以盡天下之性,修神致明以趨聖人之域。
·《禮樂論》
浮屠、老子之說行,而天下為禮樂者獨以順流俗而已。
·《禮樂論》
今之人與古之人一也,然而用之則二也。造父用之以為禦,羿用之以為射,盜蹠用之以為賊。
·《禮樂論》
神非聖則不顯,聖非大則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