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廷法嚴令具,無所不有,而臣以謂無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當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今以一路數千裏之間,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緩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簡貪鄙之人,至不可勝數。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閭巷之間,亦未見其多也。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人之才,未嚐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所謂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方今取之既不以其道,至於任人,又不問其德之所宜,而問其出身之後先,不論其才之稱否,而論其曆任之多少。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朝廷明知其賢能足以任事,苟非其資序,則不以任事而輒進之,雖進之,士猶不服也。明知其無能而不肖,苟非有罪,為在事者所劾,不敢以其不勝任而輒退之,雖退之,士猶不服也。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夫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則足以敗亂天下之人才,又況兼此四者而有之?則在位不才、苟簡、貪鄙之人,至於不可勝數,而草野閭巷之間,亦少可任之才,固不足怪。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先王之為天下,不患人之不為,而患人之不能,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

·《上時政疏》

賢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歲月,則幸或可以無他,曠日持久,則未嚐不終於大亂。

·《上時政疏》

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於今日。

·《上時政疏》

天道升降於四時。其降也,與人道交;其升也,與人道辨。

·《郊宗議》

所謂得天,得民而已矣。

·《郊宗議》

嗚呼,後世之人一困於時,則憂思其心而失其故行,然卒至於不能自存也。是豈有他載,不知夫九者之義故也。

·《九卦論》

周強末弱本以亡,秦強本弱末以亡,本末惟其稱也。

·《周秦本末論》

後之世變秦之製,郡天下而不國,得之矣,聖人複起不能易也。

·《周秦本末論》

日中者,豐之時也。日昃者,過中當退之時也。

·《易泛論》

不可,甚乎不利也;可,其為利僅也。

·《易泛論》

大過者,大者過也;小過,小者過也。

·《卦名解》

明者,傷於暗之名也,文王與紂當其象矣。

·《卦名解》

修一官而百官之廢不可以預也,守一事而百事之失可以毋言也。

·《諫官論》

身不能正名,而可以正天子之名者,未之有也。

·《諫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