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巫水故事
詩曰:
巫水一線天,西向縣門流;
激浪推沙岸,穿雲下蓼州;
琴堂霄映月,山郭曰沉秋;
好傍堤邊栁,看魚上故樓。
明代文學家朱企銑的這一首五言八句詩,形象地描繪了城步苗族自治縣巫水岸畔的自然風光。鬥轉星移數百年,過去那曾稱天險的一線天羅卜洞一帶,如今成了千頃碧波蕩漾的白雲湖,湖畔應運而生眾多遊客乘船前往歇足的休閑山莊。在休閑山莊那吊腳木樓上喝苗家油茶,呷白雲湖的活水魚,觀賞懸空鐵索橋令人心曠神怡。湖下四十八米寬的亞州第一壘土石大壩,正是發電六萬千瓩的白雲水電站。再往前行一公裏是香客雲集的白雲寺院,而隔壁的白雲洞更是曆史悠久,引人入勝。迎麵寬闊的洞口是上百平方米的天然大廳,四周石壁上鐫刻了唐宋元明清數代南國書香墨客、西江詩派雅士遊覽城步八景撰寫的詩詞。現摘錄幾首以作欣賞。
其一?唐代.王昌齡送柴侍禦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兩?明月何曾是兩鄉。
其二,宋代.陳與義楓門落照
丹楓如染帶煙光,幻出人間錦繡鄉。
一段西山觀不盡,歸鴉數點送斜陽。
其三,元代.張昱過楊忠湣公完者軍府
總是田家門下客,誰與軍府若為情?
林花滿樹鶯都嫩,雨水平池草自生。
街上相逢驚故吏,馬前還拜泣殘兵。
能言樓上題詩處,猶有將軍舊姓名。
其四,眀代.張大威遊白雲洞
好景憑誰賞,登臨酒一卮。
杏飛紅雨落,泉滴玉虹垂。
滿洞虛生白,諸岩勢擁奇。
耽遊歸去晚,明月喜相知。
白雲洞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得到了開發,成為繼白雲湖後一大遊覽亮點,洞內石鍾乳千姿百態,取名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八仙過海”、“福祿壽三星”、“苗寨風光”、“渡船”、“渡口”“對歌台”“阿哥阿妹對山歌”、“牧童騎在牛背上”、等幾十個風景區?比之桂林的七星岩、蘆笛岩毫不遜色,比起幾百年前張大威遊白雲洞時更勝三分。更絕的是洞中洞,洞相連,更有趣的是此洞通往彼洞,大洞容納小洞,更多了洞內有長一百米寬七八米的陰河可以撐木竹排或劃小船的無比樂趣。
從白雲洞口旁邊石級小道翻越一座山粱,就來在了現今袁氏蔬菜基地―白蓼州,隻見大棚及田野上一畦畦各種時令蔬菜鬱鬱蔥蔥,據說全是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有機綠色蔬菜,雖則比一般蔬菜價格貴三成,但往往一上市就搶購一空,在珍惜生命和價錢貴之間,人們應該選擇前者,因為錢是人掙來的,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但人們總是大多數弄不明白,世上也有許多要錢不要命的亡命之徒。
跨過一座小石板橋便是蔣村春渡和好傍堤邊栁雙景,抬頭相望田壟邊是城步藉清代鄖陽總兵龔繼昌為造福鄉梓,出資修建的榮昌橋及孔聖廟。榮昌橋風雨無阻,木石結構,頗具民族。妙在橋亭既相連又自成一體,兩側是兩米多長一塊的青石,青石之上是木柵圍欄。
最為獨特的是守護橋頭的四隻栩栩如生的石獅子,其鐫刻工藝不同凡響,據傳石獅吸收天地之精華已成精成怪,各自煉就一粒寶珠含在口內。在城步曾經流傳一則傳說,在一個炎熱夏天的傍晚,曾有人看到四隻石獅結伴下巫水河洗澡,巧遇不遠處趕來遊泳的龍王角大蛟蛇,同時偶遇鴨婆井早捷足先登的兩隻金鴨正在河中鴛鴦戲水。但在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統治下,八國聯軍火燒了北京圓明園,奇珍異寶搜刮一空。而外國人還肄無忌憚地在中國各地尋寶,石獅子的寶珠和金鴨婆據說就是被兩個金發碧眼的外國佬盜走了,沒有寶珠通靈,從此以後再也未見石獅下巫水河洗澡。但《寶慶府誌》確實記載了城步獅子武岡塔的輝煌一頁。
可悲的是文革時一群鼠目寸光的敗家子,以不適應戰備過不了重型坦克為由,炸掉了榮昌橋。偌大一座孔聖廟年久失修,隻殘存官員下馬停轎的石牌坊和幾隻孤零零的石鼓,原三進三出的正殿、側屋隻剩斷瓦禿垣。而四隻石獅曆盡蒼桑,帶著斑斑傷痕碾轉回到後來修建的南橋頭。十年文革對文化的摧殘,確實是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近幾年的苗族自治縣政府以生態旅遊興縣作為頗豐,修建了濱江文化長廊和休閑地板磚路,臨江邊修了幾座六角、八角涼亭可供情侶或路人乘涼,這可是苗家人稱頌的大好事。
那年恰逢自治縣五十周年慶,在北京、長沙工作的幾十位城步藉人氏,出資請著名書法家題寫,僱工匠鐫刻了“獅子山”幾個大字。又就地取材請匠人,雕刻了五隻大小形態各異的石獅依偎在獅子山下,同不遠處那大自然塑造的群蟒蛇頭石鍾乳爭相媲美於人前。再往前走就是南門古城樓,上三十多級石階,抬頭可望見民國政府知事呂佐文先生,於民國八年題字鐫刻的“利濟門”三個楷書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