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犀角地黃湯加減:犀角2g(研磨),牡丹皮10g,赤芍10g,生地黃30g,梔子10g,紫草10g,金銀花10g,大薊10g,小薊10g,大黃10g,甘草6g。
(2)濕熱交阻證:
[主症]皮膚紫斑,關節疼痛,腫脹灼熱,四肢沉重,偶見腹痛、尿血。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利濕,化瘀通絡。
[處方]四妙散加味:牛膝15g,蒼術10g,黃柏10g,薏苡仁15g,茵陳15g,玄參15g,白茅根30g,槐花10g,梔子10g,地骨皮10g,茜草10g,甘草6g。
(3)氣血虧虛證:
[主症]皮膚紫斑,麵色白,惡心嘔吐,納呆腹脹,神疲乏力。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健脾攝血。
[處方]歸脾湯加減:黨參15g,白術10g,黃芪30g,當歸10g,茯苓10g,木香3g,阿膠10g(烊化),龍眼肉10g,大棗3枚,茜草10g,陳皮10g,仙鶴草10g,甘草5g。
加減:伴鼻出血者,加白茅根、藕節;便血者加地榆、白及粉、大黃粉;尿血者加墨旱蓮、白茅根、大薊、小薊;腹痛者加白芍、川楝子、延胡索、甘草;關節腫痛加秦艽、威靈仙。
2.單方驗方:
(1)紫草根20~30g,水煎服,1劑/d。
(2)紅棗10~20枚,煎湯服用或食用,3次/d。
【西藥治療】
1.抗變態反應藥:本病與變態反應有關,可試用抗組胺藥如異丙嗪、苯海拉明、馬來酸氯苯那敏、阿司咪唑(息斯敏)等,按常規用量,但療效不一。
2.改善血管通透性藥物:維生素C,5~10g/d,靜滴,持續5~7日;或路丁片等。
3.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有抗過敏及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對腹型和關節型有較好療效,但不能防止腎髒病變產生。常用潑尼鬆20~40mg/d,口服,症狀改善後逐漸減量。一般1個療程
4.其他:對上述治療效果不佳或近期內反複發作者可加用下列藥物。①免疫抑製藥:如硫唑嘌呤50mg/次,口服,2~3次/d;或環磷酰胺100~200mg/次,靜注,每日或隔日1次。②抗凝血療法:用於腎型紫癜患者。初期以標準肝素鈉100~200U/(kg·d)靜滴,4周後改用華法林4~15mg/d,2周後改用維持劑量2~5mg/d用藥2~3個月。
5.對症治療:
(1)出血明顯者,可選用酚磺乙胺0.25~0.5g/次,肌注,3次/d;或卡巴克絡10mg/次,口服,3次/d。出血嚴重者宜用酚磺乙胺1.5~2g/d,靜滴;氨甲苯酸0.6g/d,靜注或靜滴。
(2)腹痛者,皮下注射阿托品、山莨菪堿、東莨菪堿等解痙藥。
(3)水腫、尿少者,可使用利尿藥;發展成為急性腎功能不全者,應當采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慢性腎功能不全者,可考慮腎移植。
(4)腦部並發症,可用大劑量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靜滴,顱內壓增高者可用甘露醇等脫水利尿。
【藥膳食療】
1.大棗粳米粥:
[原料]大棗15枚,粳米100g,紅糖適量。
[製法]粳米淘淨,加水1000mL,大火燒開後,加入去核大棗,轉用小火慢熬成粥,下紅糖熬溶。
[功效]健脾益胃。用於過敏性紫癜。
[服法]分1~2次乘溫空腹服,連服5~7日。
2.荷葉大棗粥:
[原料]鮮荷葉1大張,大棗15枚,粳米100g,白糖適量。
[製法]粳米淘淨,加水1000mL,大火燒開後,再將荷葉洗淨,剪成4大塊,大棗洗淨放入,轉用小火慢熬成粥,取出荷葉,下白糖調溶。
[功效]涼血散瘀,調和營衛。用於過敏性或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
[服法]分1~2次乘溫空腹服,連服5日為1個療程,間隔3日再服1個療程。
3.藕節大棗粥:
[原料]藕節250g,大棗10枚,粳米100g,冰糖適量。
[製法]藕節洗淨,加水1200mL,煎半小時,去渣、留汁於沙鍋中;再將粳米淘淨,大棗去核放入,小火慢熬成粥,下冰糖熬溶。
[功效]健脾益血,止血。用於過敏性紫癜,症見皮膚、黏膜出血點者。
[服法]分1~2次乘溫空腹服,連服5~7日。
4.消斑粥:
[原料]花生仁(連紅衣)30g,大棗10枚,柿葉30g,糯米100g,冰糖適量。
[製法]粳米淘淨,加水1000mL,大火燒開後,再將花生仁洗淨,大棗去核,柿葉洗淨用紗布包好放入,轉用小火慢熬成粥,取出柿葉紗包,下冰糖熬溶。
[功效]健脾益血,止血。用於過敏性紫癜患者。
[服法]分1~2次乘溫空腹服,連服3~5日。
5.核桃大棗粥:
[原料]核桃仁30g,大棗10g,粳米100g,冰糖適量。
[製法]糯米淘淨,加水1000mL,大火燒開後,再將核桃仁去膜搗碎,大棗去核放入,轉用小火慢熬成粥,下冰糖熬溶。
[功效]益氣健脾,補腎益血。用於過敏性紫癜,症見關節腫痛者。
[服法]分1~2次乘溫空腹服,連服3~5日。
6.花生大蒜粥:
[原料]花生仁(連衣)50g,大蒜50g,粳米100g,紅糖適量。
[製法]粳米淘淨,加水1000mL,大火燒開後,再將花生仁洗淨,大蒜去膜、拍裂放入,轉用小火慢熬成粥,下紅糖熬溶。
[功效]溫中健胃,養血益脾。用於由細菌、寄生蟲感染引起的過敏性紫癜患者。
[服法]分1~2次乘溫空腹,連服3日。
第九節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組因遺傳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礙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包括凝血因子Ⅷ缺乏(血友病A)或凝血因子Ⅸ缺乏(血友病B)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其中以血友病A較為多見,約占先天性出血性疾病的85%。以陽性家族史、幼年發病、白發或輕度外傷後出血不止、血腫形成及關節出血為特征。血友病A和血友病B均通過性染色體隱性遺傳,男性發病,女性傳遞;女性傳遞者雖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因子Ⅷ或凝血因子Ⅸ活性降低,但一般無出血表現。部分病例無家族史,可能是由於基因新的突變所致。
本病中醫診斷為“血溢病”。指因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多種原因損傷,致氣虛不能攝血,或陰虛火旺,迫血妄行所致。是以容易出現持久而難治的出血為主要表現的出血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氣虛血熱證:
[主症]神疲倦怠,出血量多,顏色鮮紅,煩躁不安,或咯血、嘔血、便血、尿血,或皮膚黏膜瘀斑,或關節紅腫熱痛。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益氣養陰,涼血止血。
[處方]生脈散合犀角地黃湯加減:參須6g(蒸對),麥冬15g,犀角2g(磨對),生地黃30g,牡丹皮10g,赤芍10g,紫草10g,梔子10g,連翹10g,側柏葉10g。
(2)陰虛火旺證:
[主症]出血較嚴重,量多而色鮮紅,伴心煩失眠,潮熱盜汗,口渴喜飲,腰膝酸軟。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處方]茜根散加減:茜草根15g,生地黃30g,側柏葉10g,阿膠10g(烊化),白芍15g,女貞子15g,墨旱蓮15g,當歸12g,牡丹皮10g。
(3)氣滯血瘀證:
[主症]皮膚紫斑,關節腫痛麻木,活動不利,或腹痛劇烈、痛處不移、痛如針刺或刀割,或吐血、便血,其色紫暗,麵色暗滯。舌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細或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處方]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10g,紅花6g,當歸10g,川芎10g,白芍15g,柴胡10g,茜草根10g,仙鶴草10g,牛膝15g,三七粉3g(衝)。
(4)脾腎虧虛證:
[主症]久病不愈,反複發作,或皮膚紫斑,或尿血,其色淡紅,或骨節僵硬、活動不利,麵色淡白少華,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舌質淡,苔白,脈沉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
[處方]無比山藥丸加減:山藥15g,肉蓯蓉10g,熟地黃15g,山茱萸10g,菟絲子10g,黃芪15g,淫羊藿10g,杜仲10g,牛膝10g。
加減:伴腹痛者加白芍、甘草、延胡索、厚樸;關節僵硬疼痛者,加木瓜、僵蠶、鬆節等。
2.單方驗方:
(1)生地黃炭30g、茅根炭30g、三七粉6g(衝),水煎服,1劑/d。
(2)白及粉2~3g,衝服,3次/d。
(3)新鮮豬皮100g,去毛洗淨,紅棗30枚,加水適量,文火煮爛服,2次/d,每次適量,療程不限。
(4)花生米100~200g,生吃或煮熟後吃,可長期食用。
3.中成藥:血寧膠囊,每次5~7粒,口服,2~3次/d。用於血友病的治療。
【西藥治療】
1.對症治療:局部出血采取壓迫止血、局部冷敷,深部傷口須經外科縫合,並在術前提高凝血因子Ⅷ水平,有新鮮血腫或關節積血者應臥床休息,一般不主張抽吸積血。
2.替代療法:即凝血因子補充療法,為本病的主要治療措施。根據有無貧血及血友病種類選擇全血、血漿或其他製品。
(1)輸全血:大出血後應立即輸入新鮮全血,以補充血容量和凝血因子。
(2)血漿:必須輸新鮮血漿或冷沉澱劑,新鮮冰凍血漿1mL相當於活性凝血因子Ⅷ1U。
(3)凝血因子Ⅷ濃縮製劑:為幹凍製品,應用時以注射用水50~100mL稀釋成內含凝血因子Ⅷ200U的濃縮劑(1U=新鮮血漿1mL內所含的凝血因子Ⅷ),應用劑量可按下列公式求取。
R=患者體重(kg)×希望提升的凝血因子Ⅷ(%平均正常)凝血因子Ⅷ劑量(總單位數)
R代表轉輸的每單位凝血因子Ⅷ(或Ⅸ)/kg,使患者血漿中增高的凝血因子Ⅷ%。每個製劑的R值相當恒定,如血漿為2.01,冷沉澱劑為1.68。
由於各凝血因子在體內的生物活性半衰期不同,故補充一次凝血因子的療效短暫,需重複補充,以維持血漿因子Ⅷ或Ⅸ的一定濃度。
3.其他藥物治療:
(1)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急性期可用潑尼鬆40~60mg/d,分次口服。
(2)女性避孕藥:複方炔諾酮1mg/次,口服,2次/d,對血尿、深部組織膿腫有一定療效。
(3)抗纖溶藥:常有的有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環酸等,可以加強止血,減少凝血因子Ⅷ的用量。
【藥膳食療】
1.藕節湯:
[原料]藕節30g,柿餅30g,薺菜花15g,蜂蜜10g。
[製法]將藕節、柿餅、薺菜花加水800mL,煮沸20分鍾,取汁,加蜂蜜即成。
[功效]涼血止血。用於血熱妄行的血友病。
[服法]1劑/d。
2.紅棗豬皮湯:
[原料]紅棗30g,鮮豬皮100g。
[製法]上2樣加水800mL,煮至稀爛即可。
[功效]補氣養血。用於氣血虧虛之血友病。
[服法]2次/d。
第七章內分泌係統疾病
第七章內分泌係統疾病
第一節腺垂體功能減退症
腺垂體(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係一組因腫瘤、炎症、垂體放療、手術、外傷、血運障礙等直接或間接地破壞垂體,使其內分泌功能減退,造成各靶腺的內分泌功能缺陷而發生的病症。其中由產後大出血或休克造成垂體缺血壞死者,稱席漢綜合征。
腺垂體分泌生長激素(GH)、促甲狀腺激素(TSH)、促性腺激素(FSH、LH)、促皮質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泌乳素(PRL)等。其中ACTH、TSH、LH、FSH分別作用於其周圍靶腺腎上腺皮質、甲狀腺及性腺,產生相應激素而發揮作用。因此當腺垂體功能減退時,必然出現上述1種或數種激素分泌減少而致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