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起病急驟,病情一般較普通感冒重,通過咳嗽、噴嚏經空氣引起傳播和流行。按其病毒內部和外部抗原結構不同分為3型。①甲型流感:常呈暴發或小流行,可引起大流行,是人類流感的主要病原;②乙型流感:呈暴發或小流行;③丙型流感:常為散發。以甲型流感對人群威脅性最大。
本病中醫診斷為“時行感冒”。乃時令疫癘之邪侵及肺衛,使肺衛失宣,肺氣壅塞。以急起發熱、咽喉腫痛、頭身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疫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風寒襲表證:
[主症]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口不渴,全身酸痛,咳嗽噴嚏。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處方]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10g,防風10g,茯苓10g,柴胡10g,薄荷5g,川芎6g,前胡10g,桔梗6g,陳皮6g,苦杏仁10g,甘草6g。
(2)風熱犯衛證:
[主症]發熱,不惡寒或微惡風寒,汗出口渴。頭痛,咽喉腫痛,咳痰黃稠。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清衛透熱。
[處方]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0g,連翹10g,荊芥10g,薄荷5g,蘆根15g,牛蒡子10g,竹葉6g,菊花10g,板藍根10g,桔梗10g,甘草5g。
(3)濕熱內阻證:
[主症]發熱,頭痛而重,脹痛如裹,肢體困倦,胸悶泛惡,腹脹腹瀉。苔膩、脈滑數或浮數。
[治法]芳香透表,清熱化濕。
[處方]①春夏之交,風熱夾濕,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10g,厚樸10g,陳皮6g,茯苓10g,紫蘇梗10g,佩蘭10g,大腹皮10g,白芷10g,大豆黃卷10g,甘草6g;②夏月盛暑,暑夾寒濕,可用新加香藿飲加減:香薷10g,扁豆花6g,金銀花10g,連翹10g,厚樸10g,藿香10g,佩蘭10g,大腹皮10g,陳皮10g,竹茹10g,甘草6g。
加減:抗病毒可加板藍根、大青葉、綿馬貫眾、香薷等;高熱可加青蒿、生石膏;肺炎型咳嗽多痰可加浙貝母、苦杏仁、麻黃、葶藶子等;中樞神經型、頭痛劇烈可加全蠍,昏迷送服安宮牛黃丸。
2.單方驗方:
(1)午時茶:每次1袋,水煎服,2~3次/d。用於本病證屬風寒束表者。
(2)崗梅根30g,板藍根30g,牛膝15g,水煎服,1劑/d。用於本病證屬寒邪化熱者。
3.中成藥:
(1)流感九味丸:每次10粒,臨睡前服,1次/d。用於本病見咳嗽、咽痛等症。
(2)雙黃連口服液:20mL/次,口服,3次/d。用於風熱外感見發熱、咳嗽、咽痛者。
(3)維C銀翹片:每次2片,口服,3次/d。用於流感引起發熱、頭痛、咳嗽、咽痛者。
(4)藿香正氣水10mL/次,口服,3次/d;或藿香正氣丸每次1包,口服,3次/d。用於惡心嘔吐,腹瀉者。
(5)銀翹解毒片:每次4~8片,口服,2~3次/d。用於本病證屬風熱犯表者。
(6)柴胡注射液:2~4mL/次,肌內注射(簡稱肌注),1次/d。用於流感見高熱者。
【西藥治療】
1.預防合並細菌感染:複方磺胺甲唑(複方新諾明)每次2片,口服,2次/d;或青黴素,80萬U/次,肌注,2次/d;嗎啉胍(病毒靈),0.2g/次,口服,3次/d。
2.高熱降溫:
(1)物理降溫:乙醇(酒精)擦浴,或冰敷降溫。
(2)藥物降溫:複方阿司匹林(APC)0.5g/次,口服,3次/d。
3.止咳:噴托維林(咳必清)25mg/次,口服,3次/d。
4.肺炎型流感:
(1)持續低流量給氧。
(2)金剛烷胺:0.1g/次,口服,2次/d;或複方金剛烷胺,早、晚各1片,口服。
(3)預防合並細菌感染:青黴素80萬U/次,肌注,2次/d;或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2g/次,靜脈注射(簡稱靜注),2~3次/d。
(4)可參照一般支氣管肺炎的治療。
【藥膳食療】
1.蔥白粥:
[原料]蔥白1段,糯米100g,生薑6片,米醋1匙。
[製法]將糯米淘洗幹淨,放入鍋中先煮開,改用文火煨。加入蔥白、生薑煮至粥爛,加入米醋、食鹽、味精攪勻,即可趁熱食用。
[功效]辛溫散寒,健脾養胃。用於風寒感冒患者。
[服法]早、晚各1次,熱服。
2.苦瓜白蘿卜湯:
[原料]苦瓜1條,白蘿卜25g,蔥白1段,水適量。
[製法]將苦瓜洗淨,縱向劈成兩半,去籽,切成薄片;將白蘿卜洗淨,去皮,切片;鍋內裝入苦瓜、白蘿卜、蔥白。加水煮開,改用文火燉熟止。
[功效]清心滌熱,化痰止咳。用於治療流感。
[服法]早、晚各1次,熱服。
3.豆腐豆豉蔥白湯:
[原料]嫩豆腐250g,豆豉(淡的)11g,蔥白段15g,水適量。
[製法]將豆腐衝洗幹淨,切成塊;豆豉衝洗幹淨。將兩者與蔥白段一起放入沙鍋內,加水煮開,改用文火燉5分鍾即可。
[功效]發汗解表,散寒通陽。用於風寒感冒,能治療外感咳嗽,鼻塞流涕,咽癢喉痛等症狀。
[服法]趁熱1次服用。
4.山楂銀花湯:
[原料]幹山楂片15g,金銀花30g,蜂蜜4匙,水適量。
[製法]將山楂片洗幹淨,去核,放入沙鍋內,加水煮開,改用文火煨,加入金銀花,共燉10分鍾;加入蜂蜜調勻即可,去渣飲汁。
[功效]行氣健胃,破氣散瘀,清熱解毒。用於風寒感冒患者。
[服法]代茶飲,每日多次。
5.當歸羊肉湯:
[原料]羊肉200g,當歸20g,生薑50g,蔥白段10g,植物油20g,食鹽、味精、水各適量。
[製法]將羊肉洗淨、切片;生薑洗淨、切片待用。炒鍋上火,下油,油熱後加入羊肉,翻炒幾下,加水、生薑、蔥白、當歸,旺火燒開,改用文火燉半小時,加入鹽、味精各適量即可。
[功效]益氣補虛,補血活血祛寒。用於風寒感冒患者。
[服法]早、晚各服1次,熱服。
6.白菜綠豆飲:
[原料]白菜頭1個,綠豆芽15g,清水適量。
[製法]將白菜頭洗淨切片,把綠豆淘洗幹淨,一起放入沙鍋中,煎約半小時。
[功效]益氣補虛,補血活血祛寒。用於症見發熱惡寒,頭身疼痛,流涕等風寒感冒患者。
[服法]代茶飲,每日數次。
7.紫蘇粥:
[原料]白米25g,紫蘇葉5g,清水適量。
[製法]將白米淘洗幹淨,待用;把新鮮蘇葉洗淨切細,待粥煮熟爛後加入紫蘇葉攪勻,待稍涼即可食用。
[功效]發汗散寒,養胃益氣。用於發熱惡寒,頭痛身寒,流鼻涕的患者。
[服法]2次/d。
8.青椒炒豆豉:
[原料]青椒250g,豆豉250g,食用油、鹽適量。
[製法]先將青椒和豆豉分開炒熟,然後將青椒和豆豉拌均勻略炒。
[功效]青椒有發汗的功效。用於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周身疼痛,鼻塞不通,聲重,噴嚏,鼻流清涕,咳嗽,有少量稀痰,舌苔薄白,脈浮或緊者。
[服法]代佐餐食用。
9.綠豆粥:
[原料]精選綠豆50g,粳米50g,冰糖適量。
[製法]將綠豆、粳米洗淨煮粥,待熟加入冰糖攪勻,即可食用。
[功效]綠豆有清熱利濕的功效。用於暑濕感冒出現身熱不揚,微惡寒,汗出而熱不解,頭痛頭重,身重困倦,胸悶嘔惡,食欲缺乏,口淡而黏,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者。
[服法]作主餐食用,3次/d。
10.藿香飲:
[原料]鮮藿香葉5g,砂糖適量,清水適量。
[製法]把藿香洗幹淨、切細,放入沙鍋煎熬約10分鍾,然後加入砂糖攪勻,即成。
[功效]藿香有芳香發散的功效。用於發熱,頭痛,頭暈,鼻塞,困倦乏力,納減欲吐等症。
[服法]代茶飲,每日數次。
11.桑菊豆豉飲:
[原料]菊花5g,桑葉5g,豆豉3g。
[製法]把菊花和桑葉洗淨切細待用;再把豆豉洗淨。先把菊花和桑葉放入沙鍋中煎熬約10分鍾,再加入豆豉,略煮即成。
[功效]辛溫解表,清熱止咳。用於感冒發熱患者,對風寒感冒有良好效果。
[服法]代茶飲,每日數次。
第二節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淋巴細胞增生性傳染病。病原體是一種與皰疹病毒結構相似但抗原性不同的EB病毒。病毒通過密切接觸、飛沫、輸血等途徑傳播而感染。本病的病理特征是全身單核吞噬細胞係統的良性增生,以扁桃體、淋巴結、肝、脾為明顯。本病屬自限性疾病,大多預後良好。
本病中醫歸屬於“伏暑”、“風溫”等病範疇。多因機體正氣不足,溫熱毒邪侵入肺衛或上循肝膽所致,病發於秋末冬初者歸屬於中醫“伏暑”範疇。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邪毒在表證:
[主症]惡寒發熱,咽紅而痛,頸部淋巴結腫大。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處方]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0g,連翹10g,桔梗6g,薄荷5g,牛蒡子10g,黃芩10g,竹葉5g,夏枯草10g,土貝母10g,板藍根10g,馬勃3g(包),甘草6g。
(2)毒鬱肝膽證:
[主症]發熱,食少納呆,身目發黃,或惡心欲嘔,脅肋脹痛,肝脾大,淋巴結腫大,小便黃,大便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膽退黃。
[處方]茵陳蒿湯合普濟消毒飲加減:茵陳15g,梔子10g,大黃10g,板藍根15g,黃連6g,蒲公英15g,赤芍10g,連翹10g,鬱金10g,柴胡10g,夏枯草10g,土茯苓10g,車前草10g。
(3)邪毒蘊肺證:
[主症]發熱,陣發咳嗽,或有氣急喘促,咽喉疼痛,頸部腫脹不舒,淋巴結腫大。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肅肺化痰。
[處方]麻杏石甘湯合普濟消毒飲加減:炙麻黃6g,苦杏仁10g,金銀花10g,連翹10g,黃連4g,黃芩10g,板藍根15g,牛蒡子10g,桔梗6g,夏枯草10g,土貝母10g,生石膏30g,甘草5g。
(4)邪毒內陷證:
[主症]高熱頭痛,神誌不清,項強抽搐。舌質紅絳,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處方]羚角鉤藤湯加減:羚羊角1.5g,鉤藤15g(後煎),全蠍3g,僵蠶6g,連翹10g,黃連6g,板藍根15g,蒲公英15g,赤芍10g,夏枯草10g,玄參15g,土貝母10g,甘草5g。
加減:初期有表證惡寒明顯者,加荊芥、防風;咽喉疼痛、紅腫明顯者,加玄參、馬勃、射幹;肝脾大者,加丹參、鬱金、鱉甲;淋巴結腫大者,加用土貝母、夏枯草、僵蠶;邪犯心包、昏迷抽搐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抽搐甚者,加服止痙散(全蠍、蜈蚣)。
2.單方驗方:
(1)板藍根10g,地骨皮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沙參10g,生地10g,玄參15g,甘草6g,水煎服。
(2)山豆根6g,牛膝10g,煎水含服。
(3)桔梗6g,牛蒡子10g,夏枯草10g,玄參10g,煎水含服。
3.中成藥:
(1)雙黃連口服液:20mL/次,口服,3次/d。用於風熱外感證候明顯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