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線路鎖定故事多
線路鎖定是鐵路鋪軌以後到移交之前要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新建鐵路順利交接前的必然過程。
1980年7月份,團黨委為加強線路鎖定施工的協調督導,確保工程質量如期達到驗收標準,成立以總工程師邵青海為組長的線路鎖定工作組,組織股作為團黨委辦公室,專門派我隨工作組掌握工作進展情況,搞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報。
在連隊時我一直做後勤工作,對施工生產的情況了解得較少。到組織股工作後每遇牽涉到施工方麵的寫作任務我都很被動,不是翻查資料就是到施工技術部門請教。我能參與這次線路鎖定工作思想上挺樂意的。
當時的團長是薑世祿,山東海陽縣人,1945年入伍的老首長,領導有水平,工作有魄力,語言表達能力很強,口齒伶俐,出口成章。工作組成立後,他專門召集我們進行安排、布置、強調、要求。工作組成員到齊後,我驚奇地發現,這個工作組基本上是以河南人為主。組長邵青海是河南開封人,副組長、總工程師孔令善是河南洛陽人,技術股工程師李子璋是河南開封人、張鵬戰是河南鄭州人。工程師中還有一個孟發茂是河南開封人,他在3營主管技術,也屬於正宗的技術線上的人。到機關工作一年了,第一次發現河南人並不笨,吃技術飯的還不少。第一次參加臨時性工作班子,竟遇上清一色的老鄉隊伍,心裏踏實了很多。
全團承擔線路鎖定任務的是4營和新區的3營。4營負責他們營和原來3營的任務區段,總長度二十多公裏。他們營共四個連隊,16連、18連承擔道砟生產任務,線路鎖定的任務由17連和20連負責。沒有到施工一線之前,還認為線路鎖定任務是野外作業、整道維修,很輕鬆、很正常。到4營幾天後發現,為完成線路鎖定任務,指戰員們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
線路鎖定是在列車試運行的情況下進行的,既要保證過往列車的運行安全,又要對每一節鋼軌每一個接縫進行不間斷的高低起落、左右撥道,使每根鋼軌的間距,誤差與設計指標不超過正負五毫米。4營17連既要承擔鎖定任務,有一段時間還要配合通信營搞線路信號安裝施工。17連副連長蒲永林,1968年入伍,四川成都人,具體負責線路鎖定工地上的組織指揮。
線路鎖定的工具主要是十字鎬、搗固器、鋼釺,每一樣工具都少不了十斤、二十多斤。戰士們扛著這些玩意兒一天要上三四次甚至四五次工地。列車晚上12點經過,他帶領戰士們12點往工地上跑,打著手電筒檢查列車過後的震動情況。淩晨4點列車經過,4點鍾就要起床趕到工地上查驗一遍,發現有大的錯位必須馬上或起落或撥動,這一趟列車過後要確保下一趟列車通過時更安全。每跑一趟,近了幾公裏,遠了十幾公裏,每天要扛著工具走四五十公裏的施工便道。夏秋季節風沙肆虐,隆冬早春寒風刺骨,不少同誌即使手上戴著手套也被凍僵凍裂,僵得不能伸屈,裂得鮮血直流。施工棉衣外麵用草繩紮著仍渾身進風。連長閆忠民有次在工地上看到一個戰士要小便時,手凍得解不開褲腰帶,他上前幫助小夥子把褲帶解開,還要幫他取出“小便器”時,小夥子不知是羞還是激動,眼淚竟流了出來。蒲永林是個責任心極強的幹部,每一趟列車經過後,他不到工地上看一遍就不放心。國慶節前幾天他一天跑五趟工地,走了六七十公裏路,腳腫得穿不上鞋子,第二天還要堅持上工地,硬是被指導員宋朝臣批評著拽了回來。
工作組的幾個工程師隨連隊跑線路是家常便飯。看著他們冒著刺骨的寒風一天跑幾十公裏的線路,我常常感到挺可憐的。技術人員都心細認真,他不到工地上親自看看,對別人幹的工作總是不放心。
3營在新區施工的難度和艱苦程度也不比4營輕鬆。
3營承擔鎖定的線路處於柴達木盆地的東北部。柴達木盆地因資源豐富而被譽稱祖國的“聚寶盆”,而3營的一切難與苦都與這“聚寶盆”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