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指揮部的會議室裏,各項目組的科學家都正襟危坐,聆聽著根據衛星發送回來的太陽最新探測數據的分析報告。
“各位同事,最近這段時間,我們根據衛星傳回的數據進行了詳細的測算和分析,現在所知道的情況是,太陽的表麵構成物質成分非常的複雜多樣,各種各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以液態的形式存在,太陽表麵的物質構成數量最多的是鈉元素,其他的數量居多的是碳、氖、鐵元素等,雖然太陽的表麵溫度也達到了數千攝氏度,但是,太陽的表麵並不存在核聚變活動,而從我們發射衛星性衝擊太陽表層2萬米左右的深度的數據分析,那裏也不存在核聚變活動,根據太陽的實體溫度按照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情況來看,太陽的核聚變活動都是在太陽的內部進行的,所釋放的能量逐層的向外滲透,溫度也隨之降低。
按照我們進行的核試驗中心的溫度會達到2千攝氏度的情況來推算,太陽內部的溫度應該會比這個溫度還要高很多,因為在太陽的內部,壓力相對與地球上來說要高很多很多,在高壓的作用下這個溫度可能會達到5千萬攝氏度,甚至是數億攝氏度的極高溫度,在那樣的溫度環境中,任何物質都不可能穩定的存在。
也正是因為那種極高的溫度,才使得太陽內部的氫原子在不停的聚變過程中分解成其他的核同位素,在不斷的聚變過程中,在重新聚集成氫原子,如此往複循環。在每一次的循環之中都會有一定量的氫原子被消耗掉,轉化為能量釋放出來。按照我們現在的猜想,太陽就像一個全封閉的鍋爐,鍋爐內部不斷的釋放熱量,通過鍋爐的外表把熱量散發出來,雖然鍋爐內部的溫度高達數千攝氏度,但是在鍋爐的外表上,能夠感覺到的溫度也僅僅有一百多攝氏度而已,而距離鍋爐遠一點的地方就感覺不到任何溫度增高。
我們才像太陽也是以這樣一種形式在釋放著熱量,太陽的外層就像是鍋爐的水,起到了降低溫度傳遞溫度的作用,所以太陽內部的數千萬攝氏度的極高溫度在太陽的表麵被降低到6000多攝氏度,要是沒有了這層的隔離,如果太陽數千萬攝氏度的高溫直接向太空中釋放,恐怕到達的地球的時候仍然能夠保持數百,甚至上千攝氏度,那也是地球上的生物所不能承受的。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搞清楚太陽的表層的厚度,以及太陽表層以下中層的厚度,太陽的表層距離太陽內部不斷發生聚變的位置距離究竟是多遠。太陽釋放的能量減少究竟是因為太陽內部的核聚變放緩了,還是因為太陽中層和表層的隔離層的降溫能力增強了。而這所有的一切也都是我們現在的猜想而已,因為太陽實在太大了,距離我們又太遠,現在的信息還不足以讓我們對太陽有更多的了解。”米歇爾盡量簡明潔要的闡述著研究分析的報告。
“各位,根據現在米歇爾和羽靈等人的分析研究,現在我們麵臨的形式越來越艱難了,我們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好不容易把衛星送到了太陽的近地軌道,但現在對太陽的探測卻出現了這樣的結果,大家怎麼看這個問題。”王新陽征詢著大家的看法。
“總指揮,我的感覺是這樣的,就像米歇爾猜想的,太陽就像一個大鍋爐,內部不停的燃燒,然後通過中層和表層把熱量散發出來。現在我們的探測已經確定太陽的表層是液態的表麵,地表溫度是6000攝氏度左右,隨著深的增加溫度也在不斷的增加。根據我們的現在的科技研究,我認為現在我們所掌握的所有存在的物質的液態時期的溫度都不會超過5萬攝氏度,隻要達到5萬攝氏度的高溫,所有的物質都會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