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親手交符(1)(1 / 1)

段懷君

靈武園藝試驗場建場已59年了。幾十年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廣大幹部職工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科技興場的方針,承擔了果樹專業生產和科研技術培育推廣的雙重任務。很多科技工作者嘔心瀝血,用智慧和雙手,辛勤地培育了一個個優秀品種,攻克了一個個科學難關,為園藝場乃至全區果林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59年來,曾有一批優秀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在園藝試驗場工作過,他們是梅林、江育杞、張自蓉、魏象廷、喻菊芳、張恩珍、區中美、唐世雄、蘇東岩、馬振江、雍文等人。園藝場這片熱土留下了他們辛勤的勞動結晶,他們培育的果品、研究的科技項目數量繁多,成果卓越。

我曾看過一篇檔案室保存的科技總結,有一組數據是20世紀80年代末,靈武園藝場果林裏曾生長著368種水果,令人驚歎。

近期,我又看到一本陳舊發黃的《農業科學通訊》雜誌,這是1957年2月6日發行的第二期(總第88期)。雜誌裏刊登著題目為《劉裕果園防霜辦法》的一篇簡訊,原文是:“甘肅河東回族自治區金積縣果農劉裕,利用果樹下築煙筒防霜,效果良好。方法是:靠近果樹樹幹,用土磚40塊左右築一煙筒(形狀方、園均可),高4~5尺,下部直徑2~3尺,上口直徑1尺、煙筒上留一高1尺,寬7~8寸火門,以便填碎柴燃火,煙筒築好後,外麵塗上泥以防漏氣。一般每畝果園有5個煙筒即夠。煙筒內柴火燃燒後,須將火門用土封閉,使空氣供給不足,慢慢生煙。一煙筒碎柴從半夜2時開始燒,可以熏到天亮。”

煙筒防霜須注意下列事項:1.熏煙對於輻射寒冷(霜害)是有效的,但對於流寒冷(寒流)效果不大。如果在果園內增設煙筒,生火加熱,對預防寒流是可以起一點作用的。這一方法在小麵積果園內可以試用。2.有下霜預兆時,應當在2℃時就開始熏煙,過遲溫度下降,地麵氣層已變冷,預防效果不大。3.如大麵積熏煙,所有煙筒必須在同一時間內冒煙,使煙霧彌漫全園。因此,事先要組織好人力。

這篇簡訊言簡意賅,文字簡練,把意圖闡述得非常清楚。簡訊旁還附著一幅煙筒砌築示意圖,非常形象。

1957年距今已52年了,看到這篇過去的簡訊,使人浮想連翩。很有感觸。52年前,在當時屬交通不發達年代,從靈武縣到金積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者將果農劉裕的防霜經驗撰寫成簡訊,投稿到《農業科學雜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50年代,正是大興科技,植樹造林,培育果品優良品種的年代,這篇簡訊的目的,就是推廣新辦法,讓人們增加果林防霜防凍的經驗。當然在50年代這種防霜措施,在今天看來似乎非常落後,但當時作為50年代的農民劉裕能動腦筋,大膽設想采用防霜的土辦法、新措施,保障樹木不被凍害,確實不易。這篇推廣這種防霜防凍措施的作者可以說是一位熱心於果林事業的有心人。聯想到園藝場在1990年曾彙編了一本《科技成果論文集選編》,收集了科技工作者67篇科技論文。這67篇論文對園藝場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水果的培育栽培、病蟲害防治,對生產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指導作用。同時對園藝場果業發展推動起到了巨大作用。這67篇科技論文,是20幾位科技工作者用心血澆灌的科技之花,時至今日,這些科技成果仍被園藝場乃至自治區一些林業單位在工作實踐中應用,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在科技促生產的條件下,園藝場的水果產量是一個最好的例證。20世紀60年代初期園藝場水果產量不足5萬公斤。在20世紀80年代末水果產量竟達到723萬公斤,占寧夏水果產量第一。回眸過去的輝煌,我們應該感謝辛勤的職工,更應該感謝那些長期工作在林業第一線的科技工作者。我們不會忘記園藝場自建場至今,曾有25名科技人員在這裏工作過,他們用心血澆灌的科技葩蕾,盛開結果。園藝場的果林苗圃地實驗室溢發出他們辛勤的汗水的芬芳,他們的辛勤勞動,對園藝場及寧夏的果林事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的業績。歲月盡管過去了很多年,我們還是應該感謝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