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行四海 信仰的力量(1 / 1)

——《苦難輝煌》讀後

關於長征的書已經很多了,長征的故事也早已家喻戶曉。然而,漫不經心地讀完《苦難輝煌》之後,我卻又一次被那種力量所感動,所激勵,所震撼。正是這種力量,引導著共產黨人從南昌走向井岡山,從瑞金走向延安,從西柏坡走向北京,從一個個失敗最終走向勝利——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建黨九十周年前夕,單位給每個人免費發了幾本書,其中一本是金一南著的《苦難輝煌》,寫的是共產黨從成立到長征結束的史實。閑著沒事時,我隨便翻了幾頁,誰知竟再無法釋卷,陸陸續續把這部五十多萬字的大部頭讀完了。

這部書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引用的史料和采取的客觀立場。大量敵我雙方的電文,中外的資料,當時的報章介紹,甚至是當事者的日記等,全麵、完整地再現了那段不尋常的曆史,還原了一個個真實的人物形象。“四渡赤水”不再全是“出奇兵”,國民黨的將領也並非“無能”。

然而,毛澤東以井岡山的星星之火燎原了整個中國,笑到了最後;蔣介石從北伐時的威震華夏到偏安台灣一隅,最後仰天長歎,徒喚奈何。原因何在?我認為差別在於是否有堅定的信仰。

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來自不同的地方,出身不同的家庭,各自有不同的身份,然而在共產主義這杆大旗下,他們聚集到一起,滿懷救國救民的理想,並且自始至終堅信能“喚起工農千百萬”,來推翻舊的統治,建立新中國。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人,北伐勝利後,極力維護既得者的利益,相信憑借強大的軍隊和鉤心的權術,就足以征服任何一個對手,從而統一中國。

於是在長征路上,兩種不同信念的較量,在一次次生死危急關頭表現得淋漓盡致。

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隻有一個念頭:突出重圍,建立新的根據地,以圖東山再起。一個有堅定信仰的團隊,無論是麵對四道封鎖線的槍林彈雨,還是烏江鐵鎖的驚險、雪山草地的困苦,表現出來的都是無堅不摧的力量。

而國民黨領導的中央軍及桂、粵、湘、黔、滇、川等地的軍閥想法則複雜得多,也現實得多。蔣介石企圖讓中央軍借追剿紅軍之名,趁機進入各個軍閥的地盤,占而據之。而各地軍閥為求自保,並不與紅軍拚老本,采取的戰術多是尾兜、側擊,幾乎沒有正麵強攔,全殲紅軍的打算。於是軍閥們譏諷薛嶽的中央軍為“送客式追擊”,而蔣介石在指揮不動桂係廖磊的部隊後則長歎:“這真是外國的軍隊了。”其實,蔣介石和軍閥們也沒有什麼兩樣,一心圖的都是權力和地盤。

因此,隻有八萬人的紅軍能夠突破幾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勝利到達陝北,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

長征開始時的八萬紅軍,到達目的地的隻占少數。除了戰爭中犧牲、被俘及自然原因死亡外,逃跑、投降、叛變者也占了相當數量。留下來的,都是信仰堅定,百折不撓,有頑強毅力的精神強者。正如美國記者哈裏森·索爾茲伯裏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的序言中感歎道:“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我知道,他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但他佩服紅軍這種在信仰的召喚下堅韌不拔的精神。

現代社會是個多元化的社會,信仰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向。無論是佛教、道教、基督教……隻要是有利於人類發展,有益於社會進步的信仰,都應當允許。因為一個有信仰的人無疑比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看得更高,走得更遠,更不容易迷失方向。

環顧周圍,部分領導幹部忙於跑官要官,貪汙腐化;富商巨賈熱衷炫富比闊,沽名釣譽。因為他們信奉的仍然是權與錢。但很快,一個個也在法律麵前倒下了。

我等皆是凡人,很難與偉人比肩,更沒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勇氣。但有機會,應爭取做個推動社會進步的人,平時則多做一些對人類有益的事。因為無論什麼時代,社會都不會讓我們失去一個做好人的機會。作為一名法官,要真正把當事人放在心上,辦案時除了嚴格執行法律,還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康德曾經說過,有兩樣東西常常使我們震撼:除了頭上燦爛的星空,還有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

這,已經是信仰的底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