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在《齊魯晚報》上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說在東京工作的王某在上海閘北區發現,一棟二手房的交易價格竟高達400萬元人民幣,比他在東京同樣麵積的新居還貴,而東京的收入平均比上海要高出8倍!
也就是幾年的時間,感覺周圍的房價像瘋了一樣上漲。各個樓盤之間,各個城市之間展開了漲價競賽,似乎漲少了都不好意思。“貴族享受”“至尊豪宅”到處都是,天價“地王”此起彼伏。
中國的房價為什麼高得離譜兒?是誰在狂拉我們的房價?我們中國人真有那麼多貴族需要享受嗎?
我的一個親戚,家在農村,隻有一個兒子在城裏打工。眼看到了結婚的年齡,媳婦卻不進門,為什麼?說起來,人家媳婦的要求也不高:在城裏得有套自己的房子。小兩口都在城裏的企業打工,誰也不願意再回農村。當時縣城房價還不算太貴,每平方米1600元左右。但對於每月收入1000多元的青年來說,卻是天價。無奈之下,父母賣掉了計劃為兒子結婚而蓋的新瓦房,重新住進了低矮的草房,又東湊西借了一部分,總算為城裏的房子辦了首付。至於以後房貸的本息怎麼還,我那親戚說是無能為力了。更有甚者,還有三代人一起湊錢買套房子的。
前些年,某些領導們口中出現了一個新詞:經營城市,暗含的意思就是賣城市的地皮,推高房價。聽到一則傳聞,南方一個省會城市眼見得東邊上海、杭州的房價如芝麻開花節節高,而自己的房價老在原地踏步,心中非常著急,竟想出了鼓勵溫州炒房團去炒高房價的妙招。因為地皮越值錢,房價越高,當地政府在房地產市場上的收益自然也會賺得盆滿盂滿。
再讓我們看看創造所謂“地王”神話的都是一些什麼性質的企業:今年9月份,在上海拍到年度全國樓麵總價和單價“雙地王”的是央企中海地產,而最近在北京爭得“地王”稱號的仍然是央企的中建國際。非常有趣的插曲是,在北京這塊地的拍賣中,中建國際在自己剛喊完價後,又主動多喊了1000萬元,引得全場哄堂大笑。現在,隻要有幾家央企在場,參加競拍的民營企業隻能在一旁搖頭苦笑。央企不差錢,他們在乎的不是貴賤,而是必須拿到手。現在購買土地的費用已經占到樓房開發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城市的土地屬於國有,也就是說全體國民都有份。央企是國有企業,全體國民也應該有份。而這些決策者們,為了自身的利益,讓人人有份的大多數國民,特別是工薪階層(至於困難戶就不算在內了)辛辛苦苦一個月,卻買不上一平方米的房子,連“蝸居”都不成。
當然,很多房地產開發商們壓根也就沒考慮普通階層,他們想賺“貴族”“至尊”的錢。當這些人對樓市不再感冒,早已住進了別墅,而絕大多數普通民眾望著一片片空樓興歎的時候,樓市高價神話的破滅也就為時不遠了。
最終,表麵為樓市泡沫這個代價買單的肯定是政府,但受害的仍然是這些普通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