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好東西嗎?古往今來,有人說是,也有人說不是,至今還莫衷一是。有人說它是一個變化多端的精靈,它熾熱似火,冷酷像冰;也有人說它纏綿如夢縈,狠毒似惡魔,柔軟如錦緞,鋒利似鋼刀。有人說它能叫人超脫曠達、才情激蕩,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和煩惱;也有人說它能叫人肆行無忌,勇敢地丟掉一切麵具,原形畢露,口吐真言……不管你是何種態度或者哪種論調,幾千年來酒以其獨到的魅力讓人世間眾多男女對它愛恨交加、欲罷不能。
酒、釀酒、喝酒、勸酒、酗酒、醉酒,生日酒、婚慶酒、喬遷酒、升官酒、發財酒、團圓酒……人在江湖漂,又有幾個人能真正逃脫酒的考驗?喝酒,千年不絕的話題,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人生這一輩子或許都要喝上幾杯甚至醉上幾次。其實,偶爾喝點或醉個一次不算什麼大錯,隻要不嗜酒如命、經常爛醉如泥,隻要不耽誤正事、影響身體健康,我認為隔三差五喝點小酒開心一下並無傷大雅。但如果經常喝多、一醉方休而且醉後醜態百出,那就屬於該嚴格自律、多加管控的那部分人了。
有人開玩笑說喜歡喝酒的人一般可分為六類:與酒一體、酒我不分的為酒神,以酒助興、文采泉湧的為酒仙,借酒壯膽、衝鋒陷陣的為酒勇,把酒自樂、逍遙一時的為酒徒,醉酒鬧事、醜態百出的為酒鬼,用酒搭台、與狼共舞的為酒奴。這個分類七分調侃三分幽默,表麵上看起來不無道理,但仔細一想,真正能對號入座的又有幾人呢?其實不管是哪類人,隻要上桌端起酒杯,首先要想的問題就是:這酒該如何喝才好呢?
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百個人喝酒有一百個該如何喝好的想法與理由。我個人認為,一是飲酒先品酒。品酒不單是品酒的色、香、味,更要品禮儀,品氣氛,品情趣,品心境。品酒的色、香、味,隻是品酒體本身的真假、口感和飲者的生理享受;隻有在品味的同時更注重品飲酒的禮儀、氣氛、情趣、心境,把飲酒上升到文化意境層麵,這才是健康、向上、全麵的品酒。
二是飲酒要有境界。著書作畫有境界,寫詩填詞有境界,飲酒也應講境界。“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是以酒助興文采泉湧的雅境。喝非所願,言不由衷,內心痛苦無比,卻還得在酒桌上“感情深一口悶”“感情鐵喝吐血”“酒是糧食精,越喝越精神”“寧把腸胃喝個洞,不讓感情留條縫”的是俗境。把酒當成餐桌上的武器,非要把別人搞醉弄倒甚至置之於死地,如公元前206年楚漢戰爭期間那場著名的“鴻門宴”則是惡境。同樣是喝酒,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目的,竟可以喝出如此多的境界來。
三是飲酒要講酒德。就像人們工作時要講職業道德一樣,在文明社會飲酒也要講酒德。酒德是飲者的禮儀,是酒文化的體現,也是酒文化的最高境界。中華民族曆來重視酒德,今天酒德既體現在飲酒有節、敬酒有禮、代酒有義等飲酒的具體環節上,也體現在飲酒時講情趣、好心境和重心態上。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是眾所周知的講究飲酒之德的楷模。1958年,中國人民誌願軍從抗美援朝前線歸來,周恩來幾乎與出席宴會的所有代表都碰了杯,以至於自己醉倒,目的隻有一個,為了對經曆了生死考驗的英雄們表示敬意。
四是飲酒要不過量。酒雖然是許多人生活中不可缺的飲品,適時適量地喝一些對身體也有好處。但是飲酒過量就有百害而無一利了,輕則誤己傷身體,重則誤事誤國甚至釀成悲劇性事件,嚴重的甚至影響到個人甚至國家的形象。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就是一個例子。根據媒體透露,1994年9月的一天,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利欽從華盛頓飛回莫斯科,按計劃他將在途中與愛爾蘭總理雷諾茲進行四十分鍾會談,就在離開華盛頓的前一天,美國總統克林頓宴請他,盡管餐桌上沒有烈性酒,隻有葡萄酒,葉利欽卻頻頻舉杯,杯杯見底,喝得酩酊大醉。當飛機抵近會麵地點都柏林的機場時,葉利欽酒醒了,夫人把襯衫遞給他,但他扣紐扣的手總不聽使喚,陪同的官員見事不妙,經過一番討論後,決定讓副總理代表總統舉行會談。當副總理下機後,葉利欽掉下了眼淚,對陪同官員羞愧地說:“你們這麼做,讓我在世界麵前丟盡了臉。”
“喝酒有酒品,做人有人品”,今天我們那些喜歡喝酒的先生小姐們為什麼不敢把這句話作為生活座右銘呢?還是詩仙李白說得好,“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